纺织业:成本压力下的自我拯救
“2008年,纺织企业不比谁能赚钱,比的是谁能站直了别趴下。今年无疑是行业的洗牌之年。”一位纺织企业的老总如是说。
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出口退税率降低,利率提高,加征出口关税……面对密集的政策调整和成本的不断上升,从2007年就开始承受巨大压力的纺织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成本上涨拉响行业警报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统计,2007年1~11月,人民币升值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减少利润318亿元;人民币贷款利率上调影响规模以上企业财务成本150亿元;出口退税率下调影响企业减利约100亿元;2007年劳动力成本提高15%左右,以及原材料、能源动力价格平均上涨3%,使生产总成本增加935亿元。以上综合因素影响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1500亿元以上,是当期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1.44倍。
面对如此严峻的外部因素变化,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在2007年1~11月实现利润总额1043.46亿元,而行业利润总额的90%靠占行业31.8%的企业实施产业升级取得,另外17%的企业亏损了116亿元,51%的企业陷入亏损边缘。
“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降低是山东纺织服装企业减利的主要因素。”山东纺织行业办公室的一位主管人员说。据他介绍,2007年山东省纺织出口受此影响减少效益约35亿元。
2007年全年人民币升值达到6.44%,以出口为主的广东纺织企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盐步新怡公司出口的内衣2006年每件报价1.87美元,折算人民币每件14.22元;2007年报价升为1.95美元,才折合人民币13.90元。据了解,去年该公司因汇率调整损失约500万元,2008年估计为700万~800万元。
进入2008年,形势更是不容乐观。从元月开始,人民币跟随美元贬值开始加速升值,到目前为止已累近升值4.27%。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是冲破7.0大关。“从国内宏观形势来看,人民币还将继续升值,预计全年累计升值幅度在10%左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说。显然,纺织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成本压力和出口压力。
“汇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全国纺织业就少赚70亿元,今年以来,纺织业因此减少利润300多亿元。”一位业内专家算了这样一笔账。
出口退税率降低也影响了企业的运营。很多企业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出口利润率基本和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同步降低。而与此同时,随着原材料、能源的涨价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行业原料、能源动力、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压力远远大于2007年。一切迹象表明,面对诸多不确定的因素,2008年纺织行业尤其对2/3的多数企业和从业人员来说,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直面压力企业冰火两重天
面对成本上升和诸多减利因素,行业内外都有一些悲观的声音。但无疑,直面现实,积极采取措施渡过难关才是生存之道。
“从国内政策面来看,人民币升值加快、货币政策趋紧和出口退税率下调,不仅会减少企业利润空间,也将迫使企业在阵痛中面临结构调整的严峻考验。此外,主要原料、能源动力价格增长均超出产品出厂与零售价格的涨幅,《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将带来纺织行业人均劳动报酬成本增长。如果外部政策不作调整,这些新增成本的相当一部分要由企业自己消化。”孙淮滨说。
显而易见,作为企业,赢利是第一位的。因此如何消化成本,取得更多的利润也是每一位企业决策者所首要思考的问题。
“成本上升和政策调整是整个行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一味地怨天尤人没有意义,关键还是做好自身的调整。”广东佛山新光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明铿说。据他介绍,今年以来,新光公司的客户都是一些国外大品牌,产品出口单价在1 5美元以上。依靠高附加值的产品,新光公司的利润今年以来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适度的洗牌是应该的,这样才能优胜劣汰,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卢明铿说。
但对于很多仍在走传统劳动密集型老路,依靠“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发展的企业来说,日子必定不会好过了。记者从江苏吴江盛泽镇了解到,目前企业的库存量由以往的平均1个半月增加到2个半月,企业普遍反映产品销售不畅。在浙江,一批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企业从科技进步、品牌培育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初步形成了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优势,能够通过产品附加值提高价格,分散外部压力。而一些长期靠粗放经营、高度依赖资源消耗和低劳动力成本的企业却普遍遇到困难。某些地区的织造企业和童装企业平均开工率只有7~8成,其中小企业和家庭户开工率仅为30%~40%。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分析,2008年以来,全国纺织行业经济增长呈现全面放缓态势,行业两极分化现象更加明显。强者更强,优势企业利润率进一步提高,2008年1~2月,规模以上企业中1/3的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平均利润率达到8.73%;而占全行业2/3的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已由上年赢利16.41亿元变成亏损16.85亿元,平均利润率仅为-0.67%,其中净亏损企业达11072家。
浴火重生,企业各显神通
成本上升,如何分解、消化成本,就成了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提高产品价格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湖北美尔雅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罗惠告诉记者,今年企业的生产成本都提高了,他们准备涨价。但他们又有些担心,因为老客户是可以接受的,而新客户接受起来有难度。
据记者了解,在成本提高的情况下,许多纺织企业都在考虑涨价,但是和国外客商谈判有压力,出口价格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提价是一件很敏感很复杂的事情,谁也不敢轻易提起。”广东某纺织企业老板说。他认为,虽然纺织服装行业利润很低,但目前提价也不现实。“市场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而且现在纺织服装市场已算相对饱和,你提价就可能失去市场竞争力。”他无奈地说。
面对困境,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在自觉地进行转型,以结构调整来争取渡过难关。许多企业都不再盲目追求规模和产量,而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寻找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企业开始注重设计与研发,避免销售同质化的大众产品。
二是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品牌建设的作用,而一些产业集群和地方政府也开始大力推进品牌群的建设,在政策上加以大力扶持。三是企业开始注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少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引进先进设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产出所需人工,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那就是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结构转型,以产业转移来应对成本的上涨。比如江苏已有部分企业将研发、设计和营销留在本地,而将加工分包或转移至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我国幅员辽阔,国内的分工体系极有可能复制目前发达国家的模式。”一位业内人士说。据了解,目前张家港的新东旭公司已经在探索新的B- C营销模式,将生产基地逐步撤出张家港。而通州的棉丽公司则在东台市设立了两个加工点,本厂仅保留了30%的加工能力。
在此过程中,除了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很多企业还将眼光放到了海外,直接选择了“走出去”。如江苏红豆集团今年就走出国门到柬埔寨建厂。据了解,柬埔寨当地的劳动力成本仅为国内的1/3,并且在土地、税收等方面都有优惠,红豆准备将接到的部分订单陆续转向柬埔寨,由此消化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浙江步人、富润等企业也已主动走出国门,在海外开设专卖店和网上直销,均取得了良好效益。
“此次正在进行的行业洗牌中,一些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而在这一过程中依靠结构调整挺过来的企业则能在磨炼中稳步提升,并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行业洗牌中的生存者和强者。”一位业内专家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