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应对新型危机需要灵活的货币政策体系
当前由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货币政策制定的背景和条件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全球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互动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
1货币政策古典分析框架已不好用
从传统的教科书和过去的国际经验来看,多数情况下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自己独立执行的货币政策,有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搞得好,有的搞得不好,所以各个国家的就业率、通货膨胀等等都不一样,相互之间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最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迅速推进,国际贸易发展非常快。过去都认为大国经济,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不会太高,但是中国对外贸易占GDP比重已经达到60%~70%这样的比重。另外,资本流动也是多种多样,非常活跃。此外,还有很多相互影响的渠道。
因此,首先我们会看到过去古典货币政策的许多方面,不论是理论还是经验,现在都不太好用了。一个国家的利率政策,特别是大国的利率政策,比如说美元的利率政策,可能对全球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而且也产生牵制性的作用。所以大家在讨论货币政策时,可能需要注意看看现在的分析框架需要跟以前作出哪些区别。
另外,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和最近一二十年来所形成的全球流动性过剩有关系的。流动性过剩已经不是单独哪个国家的问题了,而很可能是全球性的问题。尽管各个国家外汇制度、汇率制度可能不一样,但是在本次次贷危机以前,流动性呈现出比较全面的、在许多国家都能看到的过剩的局面。因此它会推动物价的变化,特别是初级商品价格的变化,以及投资的高涨、房地产价格的变化等。
2尽可能保持金融机构健康
第二,想谈一下关于金融稳定。因为在当前全球次贷危机的情况下,开任何研讨会可能都离不开次贷危机。
解决危机有很多临时性措施,甚至有些时候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最根本的一条,要尽可能保持金融机构的健康。金融机构不健康的话,总是一些最脆弱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先出现问题,它们出现问题再继续拖累其他金融机构。所以要尽量保持金融机构的健康。
党中央、国务院,从上一届政府到这一届政府都非常强调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改革了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很多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都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都比以前健康多了。这大大减小了中国的金融风险,这一条是很重要的。改革也是和开放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改革、通过开放,金融不断走向健康。这里面包括会计准则、公司治理准则、包括信息披露准则等,这些对于金融机构都是非常有益的。
从健康角度来讲有三个方面,一是公司治理的健康,其次组织管理构架的健康,第三是风险控制的机制。从这次危机的教训来讲,有些机构出的问题就是发生在内部风险控制上。内部风险控制是非常“与时俱进”的一项技术,因为金融产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更新,资产负债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0年前的技术现在基本上不好用了,10年前的也过时了,要不断地更新才行。跟金融机构健康相关,很重要的是监管工作,必须不断地加强监管。
3灵活政策体系应对危机
在处理金融稳定时,各国央行出台了很多政策。
这表明每次危机都不一样,过去设计的金融稳定的框架、应对金融危机的机制,到真正危机发生的时候,发现发生的跟想象的不一样,跟过去所学的东西不一样,要想应对新型的危机,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判断危机能力,同时要有相当灵活的货币政策体系和金融稳定的应急机制。
这次危机的发生说明,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选择。
此外,在救助金融系统、防止系统性风险的蔓延方面也明显地扩大了范围。当然我们回想起来,中国过去也做过不少这样的事,指定某个机构去托管另一个机构,如果缺钱的话,是不是想办法从什么渠道给予适当的支持。总之,在处理这些问题方面应该有非常大的灵活性,与时俱进,深刻地分析和研究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具体情况。
4成熟机构投资者需逐步形成
非常希望这个论坛对促进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有所贡献,从金融中心建设的国际经验来看最主要的是跟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关系大,所以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它的特点。
昨天的发言者强调了两个重点,第一是机构投资者的培养,第二是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两个部分可能对于新兴市场来讲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近若干年,我们看到机构投资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个快速发展和成熟之间的关系问题,中间可能要处理好很多关系,既要实现一种超常规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知道拔苗助长也不行。要有一个机构成熟的过程,不是说谁给你一顶帽子,戴上了以后就是一个好的机构投资者了,而是要通过业绩,通过为客户创造的价值、风险控制,使顾客最后认为你是一个可信赖的、愿意委托给你的机构投资者。因此这里是一个成熟的委托代理关系逐渐形成的问题。
(本文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首届“陆家嘴论坛”上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