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西北成新战场 鄂产服装何所为
然而,自去年以来,由于劳动力资源匮乏和用工成本提高,土地、能源等资源吃紧和土地价格的高企,水电、运输和环保等问题,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出口减少和沿海区位优势的逐渐减弱,以及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导致东部沿海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缺乏后劲,竞争力逐渐失去优势。
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增强自身品牌竞争力,东部纺织服装企业开始了地域上的西迁和转向内贸的发展模式。
东北、西北成中国服装业角逐新市场
服装行业转向内贸的发展模式客观上要求服装生产基地也应当向内陆腹地转移,然而,由于沿海地区在设计、面料、制作等方面都还要借鉴国外经验和技术,中国已建成了纵贯东西南北的良好交通设施,东北、西北地区的经济好转以及衣着观念的提升,大量的纺织服装企业将东北、西北地区作为市场开发战略的首选之地。
首先,东北、西北地区经济好转,人民消费水平提高。2007年黑、吉、辽三省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2.1%、16.1%和14.5%,均高于全国11.9%的增长水平。2007年黑、吉、辽城乡社会消费品增长16.7%、19.3%和17.3%;西部12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在15%以上。
其次,东北、西北地区人口多达2亿,人们的衣着观念在不断提升,消费市场庞大。东部本身是服装业集散地,也是品牌服装的门户市场,对品牌的偏好已基本定型。中部经济发达,靠近东部,消费者认识品牌多,选择性强。而东北、西北地区起步稍晚,正是服装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好时机。
第三,我国服装业正面临由出口拉动到内需拉动的市场转型,内销占比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数据显示,我国服装内销占比从2000年初的66.8%上升至2007年11月的75.04%。
“吃螃蟹者”新市场收获颇丰
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美尔雅、艺之卉、ITAT、依文服饰等大批服装企业向东北、西北进军,希图大展拳脚。
“服装业与国民收入紧密相关,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地区,如榆林、延安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以上,美尔雅光西北地区一个店就能销售800万到1000万元。”美尔雅副总经理华秋生说,“我们准备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新开9个店,估计5月底有5家店开张营业。”
过去,美尔雅的服装销售主要集中在中南、西南地区,这两个区域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亿元,其中湖北地区就达到了4000万元,但西北、东北地区仍是美尔雅服装销售的盲区。“现在,西北、东北地区等待成为美尔雅经销商的商家已经排到100名以后了。”华秋生喜形于色地说。“东北、西北地区的销售量真是出乎意料!”少淑品牌艺之卉周经理表现出了同样的振奋,“现在服装消费观念西移,去年艺之卉销售额达到5亿元,其中西北地区就占五分之一。”
依文服饰于2003年进军西北,至今为止,销售额每年增长达到了30%,仅去年,东北地区收入就有6000万元,西北也达到2000万元。目前依文服饰在西北地区有10家店,东北则达到了60家店。依文服饰属于京派服饰,体型上比较适合东北、西北地区的人穿着,服装以情感定位,再加上营销手段独特,店面的销售量非常好,西安单店年销售额已达到了1000多万元。
ITAT是个服装渠道商,在西部市场开发也很顺利,多达200家企业有意加盟,“以后,西北部县级以上城市都将设有会员店。”ITAT相关负责人表示。
美尔雅抢摊东北、西北
进军东北、西北地区,对美尔雅也存在着不少的挑战。东北人体型较大,个子高,衣着偏宽松,冬天冷,要使用厚重的材料,这就要求美尔雅必须开发出适合东北人的个性化西服。另外,现在众多品牌也正往东北、西北扎堆,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为此,美尔雅转变了市场开发战略。
首先,创建以品牌价值为中心的营销体系。因为新的竞争已不再发生在产品之间,而更多地表现在产品的设计创新、品牌的营销服务、广告的精准传导与沟通、物流质量与速度等品牌美誉度的综合内容上。
其次,走英文路线,在国外注册“玛蒂瑞丝”商标,借道推广品牌。
再次,丰满品牌的服务范围,寻找品牌的全新营销基点。如今,服装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潮流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人们一般只有一套西服,现在可能要买几套,过去10年休闲装主导市场,现在正装重新归来。 (李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