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现状分析:科技实力能化解减利因素
在不久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的全国纺织科技工作大会上,鲁泰等18家优势企业被评为全国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为什么这些科技型企业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能够化解诸多减利因素?这些科技型企业与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差别在哪里?记者对其中几家企业的调查,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东飞马佐里:不间断的集成创新
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纺机重点企业。近年来,企业出色地完成了从规模外延型向科技内涵型的转变。他们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纺织机械的研发水平,产品档次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大幅攀升。
该公司连续4年科技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去年达到.4608万元,占年销售额的5.1%。公司技术中心先后发明了10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TM系列129型、139型、149型、189型细纱机,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品牌博览会和全国发明展览会两个金奖。
“企业如何才能跳出低档产品恶性竞争的漩涡?那就要看自己在科技创新上有多大的作为。”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鹏说,“在目前行业困难的形势下,靠单个产品创新、不成系统的创新,都无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实行不间断的集成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叠加优势,拓展自己的赢利空间。”去年,东飞马佐里纺机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利税8000多万元,入库税金突破5000万元。目前,公司拥有国内棉纺细纱机1/3的市场份额,跻身全国纺机行业销售前10强,位列中国纺织业竞争力排序第5名。
鲁泰纺织股份:为百年目标培育人才
“当前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是市场竞争,实质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子斌说,“中国纺织行业在未来的竞争中,靠资源优势获胜的机会正在减少,靠技术创新获胜的机会则越来越多,因此,有做百年老店雄心的企业,一定要在人才培育上花大力气、下大本钱。”
刘子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两年,鲁泰公司通过引进和培养,造就了一支有事业心、有知识、有创造能力的科研队伍。为了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司一方面邀请外国专家来公司讲学、举办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技术人员去国外学习考察,同时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高校深造。2007年,公司组织技术中心、经营公司、国际业务部等有关部门人员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考察和调研32次,选派人员出国进行技术交流28人次,邀请外国专家到公司授课8次。2007年,公司仅技术中心人员的培训费用就达80多万元。
目前,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科研开发的人员有720人,其中博士7人,高级专家3人,硕士21人,来技术中心工作的国外专家14人。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1.2亿元,利润超过5亿元,创汇约4亿美元,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l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60%,公司效益连续3年在色织行业排名第一。
海龙股份:建立研发和市场化系统
谈起自己企业4个层次的研究开发和市场化系统,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逄逢建很是兴奋。他认为,建立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中长期研究开发和市场化系统,建立以现有生产线技术改造和现有产品市场化开发为主体的近期开发系统,建设技术转移及成果转让系统和建立群众性科技创新体系是他最主要的工作成果。
“建立一个面向市场、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研究开发系统——技术中心,确立技术中心作为研究、开发、应用中心的主体地位,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辐射源非常重要。”逄逢建说,“海龙股份除了在技术中心内部设立科研所、中试车间和检测中心外,还设立了市场部,此举是为了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效益,缩短技术与市场的距离,从而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拉动机制。”
海龙股份的技术中心专门从事中期(约3~5年)导向性产品项目研究。近期开发系统以现有生产线技术改造和现有产品市场化开发为主体,由海龙生产技术处和各分厂技术科组成,专门从事2年以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项目研究,即主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品种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开发研究。所谓技术转移及成果转让系统建设,就是制定一套规程,形成企业内各部门相互支援、有序衔接、密切配合的技术转移系统。而群众科技创新体系则充分体现了海龙股份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4个层次的体系建设给企业带了丰厚的回报: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被山东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为全国纺织科技企业,被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认定为功能性粘胶产品开发基地。
协会领导:问题的本质是产业革命
针对2008年开局后全国纺织企业两极分化加剧的趋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近期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充分表现出纺织行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解决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根本扭转粗放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
杜钰洲认为,1/3的企业之所以能撑起全行业的增长局面,是因为这些企业大量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重视工艺和产品研发,很多企业不仅通过提高品质增加效益,而且利用品牌价值使经济效益提升。信息化技术、新型纤维材料的应用,与下游品牌企业的强强配套,以及营销管理的进步给优势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对其余2/3的企业来说:转变粗放经营观念,重视技术进步才能有好的前途。
杜钰洲认为,从最近一个时期的形势判断,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纺织产业革命正在深化和扩展。他强调:“面对今年的形势,观察行业总是停留在总体经济指标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视角深入到结构层面。我们既要解决科技攻关的问题,又要解决攻关成果产业化的问题;既要有走在国际科技前列的骨干企业,又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行业公益性技术研究,解决成果推广普及的问题;既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纺织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又要培养广大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行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从而较快改变全行业的科技创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