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纺协调研:广东纺织产业在阵痛中加速调整
2007年下半年以来,面对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等外部环境影响,以及出口贸易受抑、“两税合一”等政策的频繁调整,如一阵阵狂风暴雨,一起向这个具有世界工厂美誉的地区袭来。有人还把新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称为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关门与外迁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让人普遍担心的是,经历30年的快速发展后的广东加工产业是否已走到尽头?昔日的世界工厂能否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
纺织服装是广东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特色产业之一,在岭南这块秀美的土地上,以纺织加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星罗棋布。然而,面对市场各种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纺织服装这一为当地引为自豪、吸纳了大量就业和创造着经济财富的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进入2008年以来的一些数据,令人对今年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前景更加忧虑。据广州海关的数据,2008年1-2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164.4亿美元,仅增长5.7%。作为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最大的省份,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35.2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1.3%。而在2007年,全国和广东纺织服装出口的增幅分别为18.9%和18.7%。尽管如此,广东人正以自己独有的智慧与拼搏精神,抗击着风浪,迎接着挑战。
高品质带来的集聚效应
1978年,杨元龙先生在香港创办了溢达集团,并率先在国内开展补偿贸易,在广东高明建立了溢达生产基地。这家以衬衫加工为主的香港独资企业,主要为全球知名品牌和零售商加工生产100%的纯棉衬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高明已发展了30个年头,吸收当地20000多名员工的就业,并已成为以服装加工为特色的跨国公司,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去年以来,在一些外资企业纷纷因成本原因外迁的时候,如果溢达也要外迁对当地的影响可想而知。溢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敏德女士坚决地说:我们从没有考虑过外迁。
的确,溢达坚定地在广东扎根更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具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家企业多年来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始终走在市场的前头,大量引进国际最先进加工技术,注重提升产品附加值,以绿色生产为理念,在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形成了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造、染整及衬衫加工一条龙生产的产业链。一站式的服务,完美的质量保证,特别是不断提升的绿色标准,使溢达成为最具活力和最先进的全球化纺织制造商之一也成为了国际知名品牌衬衫的首选加工地。去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65亿美元,对欧洲出口更是增加了80%。今年以来,溢达集团的生产样在满负荷运转,NIKE、POLO、GAP等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在溢达下单,甚至等着下单加工的品牌要排队。
机器原来可以替代用工
广东东莞市大朗镇,是全国最大的外销毛织生产基地。对于他们,最大的影响可谓是用工问题了。工人的工资从过去的几百元已经涨到了1000多元,但招工难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用工成本的上升已经使企业普遍感到难以为继。一件加工出口毛衣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约可赚到30元,而目前大约只有1元左右的利润,一些订单甚至会出现亏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机器代替工人成为一些优势企业成本降低的法宝。过去,大朗镇很多企业使用的都是价格只有几千元的手摇机或普通电动织机,不仅用工多,且效率低、花色品种单一,为了缓解用工压力,一些企业开始尝试购置新型电脑编织机来代替用工。一部电脑编织机是传统机器效率的4倍以上,可替代二三十个工人,且可通过电脑选择花型。一台机器20-30万元,和二三十个工人一年的工资费用基本相当,但一台机器可以使用十多年,这降下来的人工成本就是一大笔费用,同时有了新设备产品也上了档次。据介绍,仅去年大朗镇毛织企业引进电脑自动编织机就达2000多台。今年以来,大朗镇毛织企业更是对引进先进设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又有1000多台先进机器被引进来,市场严峻的形势正倒逼这个小镇的毛织产业加速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