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中国鞋业面临成本的推力
寒冬来临,东部的“候鸟”正在集体西迁。
“在整个东鞋西移的过程中,最有力的推手不是政府而是一只无形的手——成本。”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认为,制鞋业是“候鸟经济”,总是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上世纪60年代,世界鞋业中心在意大利,70年代转移到日本和韩国;80年代转移到中国台湾地区,90年代转移到广东东莞和浙江温州。如今,鞋业中心正向我国中西部转移,西部的低成本优势如同一片巨大洼地,吸引东部资本汩汩流入。
“奥康之所以选择在璧山投资,应该是奥康直面中国鞋业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迎接来自国内国际竞争战略性调整的结果。”5年前,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对媒体的回答如今通过西部鞋都的成功运作得到了印证。可见奥康在这场东鞋西移的产业转移运动中是有着先见之明。也正是因为西部鞋都的建设,为如今处于煎熬中的东部鞋企提供了再次发展的空间。
在奥康的带动下,西部鞋都的制鞋企业迅速发展,沿海地区的企业也纷纷向西部转移。近日,记者获悉,原本在东莞为巴西鞋业巨头派诺蒙公司配套加工的20余家鞋厂,不堪成本的压力,悄悄集体迁到了西部鞋都璧山,准备二次创业,大干一场。
造成“东鞋西移”的原因除了成本因素外,更为开拓西部市场提供便利条件。目前由于外贸受阻,不少鞋企纷纷转内销,东莞鞋业的三大巨头裕元、兴昂、华坚,目前都在雄心勃勃地创立自己的品牌抢攻内地市场。在这场内销战役中,西部市场无疑成为各鞋企的逐鹿之地。以奥康集团重庆红火鸟鞋业为例,每年有700余万双皮鞋从璧山销往广袤的西部市场,一方面,节省物流生产成本,另外对于设计研发和营销人员熟悉西部消费市场很有帮助。
近日,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皮革贸易交易中心即将投入运营,该皮革城集皮具、箱包、皮鞋和皮装的批发、零售、展示于一体,立足重庆,辐射四川、贵州、云南等周边地区,为鞋业内销开发西部市场提供了便利。
“东鞋西移”过程中,政府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能源、劳工短缺给东部沿海的制鞋企业播下外逃的“火种”,那么政府的政策导向则是推动鞋业外逃的“催化剂”。
“我们要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逐步淘汰出温州,引进高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这是在前不久温州“两创”会议上,代市长赵一德的一句发言,这对温州制鞋业无疑也是一个信号:温州不再是长久立足之地。同时伴随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早些年对制造加工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正在逐渐消失。
制鞋业,对东部沿海来说是鸡肋,对于广大中西部城市来说却是诱人的香饽饽。制鞋业能带来庞大的就业人群,能带动巨大的GDP产值,有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这让地方政府心动不已。因此和东部政府态度截然不同的是,重庆市政府则加紧规划园区、出台优惠政策,敞开大门欢迎东部制造业的入驻。今年4月,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主动出击,到东部沿海城市招商引资。
“这场东鞋西移运动如同候鸟迁移为了躲避寒冬一样,中国鞋业寒冬已经来临,飞慢了的企业很有可能成为这个冬天的牺牲品。”业内人士的分析,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清晰看到中国鞋业转移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