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帐篷维系的伦理与责任
汶川地震,举国同悲。此际,痛定思救,是为重大命题。大悲恸人,大爱感人。谁都希望那些慈善与爱心,能够真正落在受灾群众手中,雪中送炭,润泽他们苦难心灵。
有两条与帐篷有关的赈灾消息,现在令公众极为关注:一是日前中国红十字总会通过总会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指出有关“红十字会有的领导在媒体上说用1300万元买了1000顶帐篷”的说法“数字有误”,强调他们共向地震灾区调拨了18510顶价值2175万元人民币的帐篷;二是尽管当前受灾群众严重需要帐篷,但是救灾帐篷竟出现在成都一些小区,这种挪用救灾帐篷的行为,引发公众强烈诟病。(据中新社与《新快报》)
传递大爱,要激情,也更要理性。这其实要求我们,应该不惮于去怀疑在赈灾中可能出现有损于赈灾伦理的现象,去怀疑有关部门可能会未尽到赈灾责任。为此,此前审计署也表态,将全程跟踪审计地震救灾资金、物资,并在一些具体的做法上打破常规。这实际上与我们公民关注救灾物资使用情况一样,都承载着共同的善意诉求。
此次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时现身说法来消解公众怀疑,这样的姿态,无疑是务实与理性的。毕竟,善款如果得不到善用,不仅仅会极大地伤害到公众的善意,而且还会使广大灾民无法获得及时、充足、有效的救助。为此,我们也期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能够通过更为翔实的数据资料,把帐篷以及其他救灾物品的使用情况向公众进行及时的信息公开。同时,针对成都一些小区出现救灾帐篷现象,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把问题真相查清楚,如果真的属于违法挪用,就应该及时对责任人进行惩罚。
可怕的灾难,已经让受灾群众失去太多,已经让他们的生活进入到物资极度匮乏的境况,已经让他们的心灵经受着无尽痛苦与悲伤。在这样的时候,他们也许正以“天灾无情,人有情”这样的信仰温暖着自己苍凉的心。这时,就必须保证救灾物资及时、到位地发放。这些年,一些地方在发放救灾物资时通过“雁过拔毛”手段来侵占救灾物资的消息,曾被多次曝光。在这样的语境下,现在公众对一些单位组织的赈灾伦理产生怀疑,以及监督一些职能部门在赈灾中的责任履行,不仅值得嘉许,而且也必然会促进赈灾工作的良性运行。
此次围绕救灾帐篷产生的质疑与探询,其实凝聚着公众强化救灾的伦理与责任的诉求。其实,为救灾队伍注入健康的理性的“救灾文化观”和“救灾责任观”,形成应有的“救灾伦理”,本身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课题。此次汶川地震破坏力极大,使救灾不仅需要大量物资,而且赈灾发放工作也极为复杂。显然,要想真正提升公共救援体系,让灾民们真正感受到同胞的强烈温暖与关爱,我们就必须不断加大重构救灾伦理的力度,同时对赈灾体系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进行有效的弥合。
当前,我们期待赈灾部门应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把救灾物资接受、采购、发放的整个流程,都向社会公布并接受公众监督,以消解公众疑虑。不仅仅是审计部门,其他公共监督部门也应该参与到赈灾监督中来。同时,针对此次赈灾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相关部门还必须及时调整制定相应法规政策,来对赈灾对象、标准、实施办法等问题进行界定。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救灾物资的及时、足额发放,让受灾群众真正感受到“守望相助”的温暖与温情,使政府的救灾责任得到切实的道德死刑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