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蚕虫 让一个县成为经济强龙
2000年,象州县开始发展种桑养蚕的时候就立下雄心壮志:努力创全区乃至全国桑树面积和蚕茧产量第一的桑蚕县“老大”。8年后,象州人越来越走近心中的梦想:2008年全县桑园面积21.5万亩,农民人均桑园面积0.7亩,居全国之首。2007年,全县鲜茧产量46.92万担,农民人均鲜茧产量1.5担,居全国之首;全县蚕茧加工值1亿多元,上缴税金500多万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1500多元。“小蚕虫”演进成为带动象州县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龙”。
桑蚕“接力棒”,棒棒跑得快。2000年以来,象州县历届党委政府目标一致,把桑蚕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来培植,以“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科技带动、资金扶持”等措施调动农民的种桑养蚕积极性。几年来,该县财政用于扶持桑蚕生产的资金不少于800万元,在桑苗、方格簇、培训、小蚕共育室、大棚养蚕、消毒池等方面给予补助,使桑蚕生产发展迅速。桑园面积从2000年的不足4万亩增长到2008年的21.5万亩,增长了5倍多,桑蚕业成为该县继甘蔗之后又一新的支柱产业。
“门当户对”觅桑缘。象州县成为桑园“大户”后,为推进桑蚕产业化经营,该县领导带领招商团多次远赴浙江、江苏等地,寻求与有实力、有资金、有技术的大型茧丝绸加工企业合作。浙江湖州丝绸之路集团是国内名声显赫的丝绸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而江苏华佳集团是国内惟一一家拥有制种、缫丝、捻线、喷气、针织、染色、服装的完整产业链的集团型企业。象州县上门与丝绸之路集团、江苏华佳集团对接后,双方颇觉“门当户对”,相见恨晚。如今,该县已引进丝绸之路集团、江苏华佳集团等5家茧丝绸加工企业。2007年,全县加工干茧1500多吨,生产白厂丝615吨,蚕茧加工值1亿多元,上缴税金500多万元。2008年,全县将建成55组缫丝生产线,年加工干茧4950吨,生产白厂丝1650吨。为延长桑蚕产业链,象州县还引进龙腾浆纸业有限公司和莲桂纸业有限公司,年利用50万吨桑秆年产纸浆10万吨;引进康泰公司利用蚕粪提取叶绿素20吨。通过综合加工利用,象州县力争3~5年内桑蚕产业加工值达10亿元,建成全国的桑蚕面积大县、加工强县。
技术包学会,蚕茧卖得贵。方格簇饲养、小蚕共育、标准化生产、蚕粪养鱼、蚕粪种蘑菇、桂蚕一号、桂蚕二号、桂桑优12号、桂桑优62号等是象州县农民创新更新的养蚕新技术、新品种。尽管技术品种常变常新,但由于技术指导培训到位,该县农民总能及时接受和掌握,养蚕单产逐年提高。为解决蚕农的卖茧之忧,该县还大力发展桑蚕合作经济组织,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蚕茧保底收购,社员按质卖给公司的蚕茧比市场价高出0.4元/公斤。目前全县养蚕户近4万户,组建桑蚕合作经济组织32个,农民人均养蚕收入1500多元。
由于桑蚕产业发展迅速,象州县2006年被评为广西桑蚕生产十佳县,2006、2007年连续两年获得广西新兴优势产业发展(桑蚕)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龙在考察象州的桑蚕生产后,对该县桑蚕产业尤其是桑蚕标准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象州的桑蚕产业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把小蚕共育标准化的操作规范、技术流程等上墙明示的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