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籍华人物归“原主”牵出一段往事
本报讯(记者 方毓强)一块80多年前的上海牛皮草货公所石碑,日前由加拿大籍华人黄修志捐献给闵行区政府。连日来记者围绕着这块石碑采访了相关人员,将老上海一段被湮没的历史清理出来,以飨读者。
见证历史
记者在闵行区博物馆看到了这块立于1927年的石碑,它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一个碑头,高45厘米、宽75厘米、厚26厘米;下面是碑身,高1.4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碑面刻有数百字,记述了上海牛皮草货公所最早成立的时间及迁移的过程,以及捐建公所的姓名及款项。
牛皮草货公所类似于今天的皮草同业协会及其聚会的场所。上海在1843年开埠前后,南市大码头一带先有几家经营竹、藤、葵扇等的草货店。清咸丰末年(1861年),“时宜堂”草货公所在太平弄西咸瓜街成立。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草货店开始兼营皮革,由于生意好,其他草货店也相继兼营皮革。至1921年,“时宜堂”草货公所改称“时宜堂”牛皮草货公所。
修复老房
解放后,“时宜堂”改为民居,到2001年,原南市区为建设古城公园,大面积拆除旧区老屋,其中包括杂居了几十家的“时宜堂”。黄修志先生获悉后,出资将“时宜堂”整体收购,花费了数月的时间,将每块砖、每根梁一一登记,再拆了下来,然后加以清理和修复。
黄修志是加拿大籍华人,10年前提前退休回上海定居,并萌发了花费巨资收购并修复一些老房子的念头,至今已经收购了150幢老房子,其中包括宁海西路一栋三层的小洋房即杜月笙的老宅。
物归“原主”
闵行区政府正大力规划本区的文化建设,区长陈靖得知黄修志其人,专程前往参观黄修志重建的古建筑。他看到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时宜堂”完整地保存着老上海公所的原样,里面一块石碑详细记载了上海“时宜堂牛皮草货公所”的来龙去脉,特别是看到上面居然还有一方刻有“上海县印”的大印,说明公所是经过当时清政府的正式批准。
陈靖当即告诉黄修志,从1928年开始一直到1992年合并为闵行区,上海县的县治一直都在今天的闵行区范围内。黄修志当场决定将这块碑石捐献给闵行区。在日前举行的正式捐献仪式上,黄修志高兴地说:“这是物归‘原主’呀!”目前,有关专家正在对碑文作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