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鞋业 跛脚难迈“三道坎”
璧山县劳动局局长刘智国介绍,重庆制造的鞋子批发价为70元—90元/双,而贴上其他的牌子就能卖到500元一双。
渠道不畅
家门口竞争难以应对
前不久,重庆奥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远武曾作过这样的预测,“今年将是中国皮具内销的大战之年,而企业销售渠道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随着产业竞争的日渐激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直销网络,已经成为制鞋企业的一种主流趋势,凡是大一点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卖店。
在这一点上,外地企业走在了前列,许多企业已经将目光投向了重庆市场。据了解,中国7个名牌皮具品牌中,皇冠、新秀、爱美德、保兰德和菲格尔等5家皮具企业已计划来渝。
面对即将到来的市场大战,重庆本地的制鞋企业,并没有作好迎敌的准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销售渠道。以璧山县为例,“80%以上的企业没有直销渠道。”据璧山县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巫正厚介绍,大部分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仍然采用代销和自产自销的销售方式,没有直接面对消费市场。
没有自己的直销网络,企业就无法及时了解顾客需要什么。也无法对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巫正厚认为,更重要的是,“代销市场的风险比直销市场大,其中间环节的资金支付不能保证,产品也经常被积压。如果采用代销的方式,将有一半的利润被经销商赚走。”
事实上,建立自己的内销渠道并不仅仅是转变观念那么简单。
一个像样的专卖店,要投入50万元以上的资金;要有相当多的店才能养活一家企业。另外,建立直销店需要大量的品种与之配套,一个直销店要有几百上千个品种来支撑。
在巫正厚看来,“至少要发展到上亿元的资产规模,并且具有强大的开发能力,才能建立自己的直销网络。而目前大多数重庆制鞋企业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只做边贸
外销就成了“单脚跳”
另一方面,目前重庆鞋业赖以生存的外贸渠道也不容乐观。
据本地一些制鞋企业反映,目前外贸产品还只能通过二级批发市场来完成。就像璧山县招商局党组书记董奕锋所描述的,“大多数鞋企把货物送到边贸口岸的批发商手里就算出口了。”
吴广云的企业就是如此。他的边贸渠道是,把货物运送到新疆的边贸口岸,再通过新疆的经销商,出口到中亚国家的批发市场,由国外的客户到批发市场上去采购。他告诉记者,“有2/3的出口不直接面对国外采购商。国外采购商一般在边贸口岸经销商那里看样订货,由边贸口岸经销商把订单转给我们,我们只负责照单生产。”
巫正厚称,外销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外贸,第二就是边贸。相比而言,直接外贸便于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情况,同时也能及时回笼资金,而且还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反税。
但目前的情况是,重庆鞋厂大多数只满足于边贸。也就是在边境口岸某个地方设立销售门市,然后跟外商进行洽谈。由于对国际市场了解不是很充分,这样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边贸经销商都能对接,如果质量有什么问题,也许就不按时足额交付货款。
来自专家的担忧也是显而易见的。日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陆德明曾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人民币升值预期仍在,这将导致“中国制造”产品的出口会更难。
“受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广东和浙江的不少皮革企业已经感受到出口受阻。”重庆奥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远武的话证实了这种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