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升级 台商勾勒迁徙新路线
我们往哪里去?面对深圳乃至整个广东省的产业升级大背景,众多企业开始陆续外迁之际,这一问题成为首先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与众多其它企业不同的是,深圳的台资企业抱团集体行动,并通过协会考察组织,开展“集体大逃亡”。根据深圳台商协会的资料显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台商迁徙的新路线已经成型。
负担重台企另寻商机
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庄世良,早在20年前就来到深圳,在宝安区开办了一家玩具工厂。而早在1982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内地,台商也是最早投资深圳的一个群体。记者从深圳台商协会了解到,自1989年至2006年底,台商在内地投资的金额为548.98亿美元;而依内地商务部统计,台商在内地的直接投资金额累计439.1亿美元,占内地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6.4%,在内地境内十大外资排行榜中位居第五。事实上,台商内地投资包括未登记或以其它方式转投资的金额估计远远高于上述官方统计数字,可能达600至700亿美元甚至超过千亿美元。其中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成为台商最早一轮投资中最为密集的地区。
但目前台商对内地尤其是珠三角的投资却在放缓。根据台商协会的数字,2006年台商对内地投资项目数持续减少,投资金额增速也有所放缓,甚至有所下降。在深圳的众多台商企业,也开始感觉到了压力。此前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加工制造企业,深圳通过产业转移的政策,来“迫使”这些企业外迁。深圳市政府还向众多港台企业下发过一份“关于扶持外贸加工型港台资企业完成产业转型”的条例,公布了企业调整机制,庄世良表示,由于深圳的台商企业大多都是这种加工制造企业,因此普遍面临压力。在庄世良企业所在的宝安公明镇,甚至已经明文公告包括众多台商在内的上百家企业,限时迁出深圳。
深圳台商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台商投资内地项目和金额一直以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城市较为集中,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较少。不过,近年来由于东南沿海的土地、工资、物料等成本快速飞涨,利润相对下降,加诸缺地、缺电、缺油、缺工、缺水、缺料和缺金、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宏观调控效应等影响颇深,而新环保政策也加重台商经营负担,使得东南沿海台资传统产业的经营日益艰难,不得不进一步寻求永续经营方案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