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达鞋业王吉万:不转型,死路一条
曾经轰动全国的“民工荒”、“用工荒”似乎一夜之间就解决了,珠三角一些企业协会在分析招工忽然变得容易的原因时认为,很多工厂节省用人,很多工厂关门倒闭,导致用工环境一下子变得宽松起来。如今在珠三角、长三角那些没有倒闭的企业,也开始了迁徙之旅。也许没有人真正料到,这些表面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大批企业倒闭的方式解决的,只是短暂的,如何持续稳定地增长、如何真正找到卓越制造之道才是我们的忧虑所在。这篇文章来源于纺织资源,请各位网友直接在浏览器中直接输入纺织资源查看。
制鞋业有人称之为“候鸟产业”,全球制鞋中心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到中国台湾,再到中国沿海地区,现在向中国相对内陆的地区转移。亚洲鞋业协会主办的最新行业期刊数据显示,广东大中型鞋业企业中,目前有25%左右到东南亚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有50%左右到中国内地省区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扩厂,25%左右的企业还处于观望状态。实际上在人民币升值、税制改革、资源与环境压力、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内外因素的重压下,迁徙并不能解决中国制造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
很明显,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正在削弱,我们正在失去很多竞争优势,但为什么大家愿意继续在中国运营,我们在理性地分析时发现,第一,中国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需要我们精耕细作;第二,工厂外迁建立新的供应链将付出更大的成本;第三,产地国的资本投资限制也约束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第四,我们对新的商业环境仍缺乏理性和清醒的认识;第五,个别国家存在政治风险与市场风险,不是一个企业就能改变的;第六,国内政府仍在持续地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中国企业发展;第七,国内更好的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素质在上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强大的祖国为后盾。
甚至有人妖魔化中国制造,有专家认为中国制造危机重重,实际上,和同行的探讨结论是,世界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制造时代,中国制造的突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如果说以前的中国制造是以牺牲资源、环境和透支体力为代价取得今天的发展,那么现在我们就必须从自身做起进入智力转型时代。中国制造要进入研发、技术领先、品牌领先时代,从肤浅的、松散的、高耗的、低效的制造转向精益的、集约的、低耗的、高效的卓越制造,迁移并不能真正、持久解决企业的竞争力,也不能持续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在现时的环境下,中国制造不转型,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思维,真正从思维上去创新,不能只把办企业看作是做生意,而应该从深层去理解和践行卓越的中国制造,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不单是一个企业的责任。
我们要采取有特色的创新之道,在不依赖于专门的科学突破的情况下,不断寻找解决用户问题的新办法,使企业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获取收益。
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致力于长期的品牌建设,而不是投在短期的价格战和营销上,透支企业发展体力,牺牲环境与资源。如今大规模的市场营销已经死亡,善于懂得目标市场,依靠细分策略获胜,迫在眉睫。
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观点,“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政策,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我们今天不转型,明天就会被市场淘汰。工厂迁移不是解决中国企业长久发展之计,笔者不支持把企业的发展停留在工厂迁移与矛盾回避上,关键是如何从自身做起,如何实现从制造到研发,从制造到品牌,从一般的制造迈向更为卓越的制造。
中国制造尽管失去了一些优势,但没有被淘汰出局,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更大的困难可能在后面,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不断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不断突破僵局、困局,走向卓越的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