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文化、鞋艺术与鞋设计
三、布鞋的艺术——绣鞋
布鞋是随着纺织的出现而诞生的,在织布以前,古人有过一个编织阶段,用野麻编织鞋履等。所以先有编织,后有纺织,在编织的基础上发展了纺织。古时的布不是棉布,而是葛和麻的纺织物。葛是我国最早的纺织原料,也是最早制作布鞋的材料。古诗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和“冬皮屦,夏葛屦”之句。葛屦就是最早的编织布鞋。商周时代,布鞋中有一种“舄”,这是一种以帛为面,以木为底的布鞋。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间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在秦汉时期,随着纺织刺绣工艺的发展,鞋饰逐渐从质朴走向华丽,到西汉时,纺织业已是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纺织原料已有毛、麻、丝、葛四种,以丝为主。魏晋南北朝时,丝履依然十分流行。至隋代,舄的鞋面仍为帛,但鞋底用重皮而不用木了。自唐代起始有锦靴,唐代云头锦鞋(1969年在阿斯塔那出土),材料和制作工艺精良,外观十分华丽。宋代鞋饰以锦缎为主,上面绣有各种图案,按其材料、制法、装饰不同,分为绣鞋、锦鞋、缎鞋、凤鞋和金镂鞋等。
刺绣工艺到清代已非常发达,有各种不同的传统针法,其中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这对清代的绣花鞋无疑是一大推进。辛亥革命后二十年代,上海“小花园”鞋店的四季绣花鞋最具代表性,即“春鞋绣玫瑰,夏鞋绣荷花,秋鞋绣菊花,冬鞋绣梅花”。
四、技术与艺术的结晶——纳底布鞋
纳底布鞋是中国鞋史中的伟大成就,至今依然使用。始于周代,首先为军队所用,然后向民间普及开来,这是摩擦原理在制鞋领域中的首次应用,今天的防滑靴也许就是纳底鞋的沿袭。
清代时,男子布鞋采用线纳鞋底,有厚薄之分。鞋面为缎、绒和布,鞋口较浅。鞋头有鹰嘴尖头式,也有如意挖云尖头式。分单梁或双梁式样。
创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的北京“内联升”布鞋老店创造的千层底布鞋,鞋底前掌薄后跟厚,结实耐磨,不走型变样,具有冬御寒,夏散热等优点。可制成单梁鞋和双梁鞋,尖口、圆口及大舌棉鞋等。千层底布鞋制鞋工艺精细考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是技术与艺术的集合。
到了20世纪20年代,纳底布鞋又派生出线纳皮底布鞋,以上海“小花园”鞋店为代表。鞋底为优质黄牛皮,厚约1.5cm,采用暗绱法,这种纳底鞋即使断了其中一针的线,也不会影响其它针脚线,主要用于制作男棉鞋。
五、鞋文化与鞋艺术的相融与补充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鞋文化必然对鞋靴艺术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通过艺术与科技,或直接或间接地对现代鞋靴产品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艺术,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情感为中介,表现社会生活或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审美形态。艺术是社会审美意识和精神文化创造的凝结,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只有人类才能够欣赏艺术。艺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空间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另一类是时间艺术,其形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丰满形成起来的,如音乐等。鞋靴有一定的空间大小,有形象有体积,鞋靴设计的形态、色彩、装饰等均应纳入空间艺术表现的轨道。同时,鞋靴属于服饰的组成部分,服饰具有时效性,即具有时间艺术的性质,所以鞋靴设计同时具有时间艺术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