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一县一业全面加快蚕桑产业化建设
又逢客商创业干劲正酣时
走进金蚕故里石泉,投资数千万元的天鑫捻丝项目、桑葚醋饮项目、蚕枝食用菌开发项目……旗鼓大张,“闹”得热火朝天。
又逢桑绿蚕肥茧贵时
在汉江沿岸山川,笔者看到到处都是蚕农或忙碌采摘桑叶或忙碌交售蚕茧的身影,无论是期盼、等待,获得丰收的他们,心中都如同蜜一样的甜,互相招呼、问候声中无不透露着喜悦之情。据不完全预计,该县今年春茧产量将达到1000吨,仅此一项就可为蚕农增收2000多万元。
这些都是该县实施率先突破发展,围绕打造西北蚕桑第一县的目标,奋发努力工作、全面加快建设发展步伐所显现的喜人局势。
建强基地万亩桑园成绿海
“桑树是根、蚕农是本、科技是魂、企业是头。”县委书记邹顺生说,“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桑园建设,而做好桑树的培育和管护更是搞好这个基础的基础。”
在县委书记邹顺生、县长王彪等相关人员的积极争取下,该县连续三年被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列为“东桑西移”试点县,并得到了大量的项目支持。该县借趁实施东桑西移项目机遇,按照铺天盖地栽桑、千家万户养蚕、龙头企业引领、机制科技提升的思路,按照从“一村一品”抓起到实现“一县一业”突破的思路,坚持把蚕桑基地建设作为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关键,制定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集中主要领导力量全力进行主抓,全县30余名县级领导、80余个县直部门积极参与,领导抓样板、干部抓示范、全县干群齐抓、县直部门包帮进行栽桑建园,通过大力实施“万亩桑园建设”大会战,通过推行县财政拿出200多万元对新建桑园进行奖补的激励政策等,掀起了举全县之力大兴桑园建设的热潮。目前,全县建设的高标准桑园面积累计达到10.1万亩。三分建园七分管,该县把桑园管理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把管护好、利用好这10.1万亩桑园做为县蚕桑产业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重要关节点,每年从浙江、广西等地请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桑树嫁接、桑园管抚等技术培训、交流、指导,目前全县蚕园管抚率达95%,老劣桑所占比例由60%下降到10%左右,使每亩桑的养蚕量由原来的0.5张提高到了现在的0.9张。
科技创新银茧丰收蚕农笑
进入6月,全县各茧站正式开磅畅开收购着春蚕茧。“这一季,我家养了2批蚕,第一批4张、第二批6张,已经卖了蚕茧220斤,还能卖400来斤,今年的价格平均每斤10块多,能卖差不多7000块钱。夏季我打算养15张,争取再收入8000块钱,这样今年小孩上大学的学费就不愁了。”石泉县银龙乡新联村村民周忠珍笑着对笔者算了一笔养蚕收入帐。周忠珍家这两年共建起了10亩桑园,虽然今年春季受天气干旱影响,但桑树长势不错,加上应用新技术养蚕,成了当地年养蚕30张、颇有名气的“养蚕状元”。
象周忠珍这样靠养蚕致富的蚕农在全县就达14000余户,他们能解决蚕桑生产面临的劳动力紧缺、蚕室蚕具紧张、土地不足等矛盾达到如此规模,得益于该县的“科技入户工程”。为了增加蚕农的收入,该县树立科技兴桑、质量优先,蚕农第一、服务优先的理念,县蚕种场首先不断创新制种技术,生产的“天虹牌”蚕种继2001年获得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后,2007年又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做到了让优质蚕种进万家。其次,该县依靠科技创新建立起了以县蚕桑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为主,乡、村为依托的技术推广与物资配套服务网络,按年养蚕1500张以下的村配备1名、年养蚕1500张以上的村配备2名的标准为各村配备了村级蚕桑技术辅导员。同时,整合统战部、人劳局、蚕桑局、职中、农广校培训资源,以桑树芽接改良、蚕病综合防治、小蚕共育、简易化养蚕为主要内容,对县、乡、村干部以及养蚕大户和蚕桑技术骨干大力开展蚕桑技能培训和温暖工程培训,今年结合“科技入户、农民增效”、“科技下乡”等活动,举办培训班50余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份,培训蚕农3万余人,为蚕农丰产丰收提供技术保障。据统计分析,现在该县省力化蚕具应用率达60%,方格簇普及率达98%,优质蚕茧率达85%,单位劳动力单批养蚕2张,年养蚕达6张左右。
盘活龙头机声隆隆鏖战酣企业是头舞起龙头寻突破
近年来,石泉一直把培植和扶持以蚕茧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依托和加快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以诚招商引资,引进资金和技术,重点培植和扶持蚕茧缫丝加工企业。县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蚕业生产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县财政每年都安排2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鼓励、扶持发展桑蚕生产和蚕茧加工龙头企业,再对从事蚕茧生产、加工、经营的外来投资者,在权力范围内给予税费、用地、经营等方面一系列的政策优惠,县蚕种场继续积极实施“名牌工程”战略,年产30万张蚕种生产扩建项目投资6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365万元;天宏、天成两大茧丝企业通过技能扩改、扩大生产规模,年收烘、加工当地蚕茧达3000吨,为蚕农增收6000万元的同时,自身也壮大成了年产值过亿元的蚕桑龙头企业。同时,强力转变政府服务职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狠推全民招商全民创业工程,新招商引进的天新公司投资4000万元4000绪自动缫丝生产线和300吨捻丝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将实现年产生丝150吨,生产捻丝20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引资2200万元的桑葚醋饮生产线将于6月底顺利建成投产......与此同时,该县进行深层次开发的丝制内衣、丝棉被、蚕沙枕、雄蚕酒、蚕桑护肤品以及桑枝食用菌等系列产品走出“闺阁”,在省内外赢占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空间。
四大转变蚕桑大县再破题
“如何凭借日益凸显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在迎接以蚕桑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争取有利位置?石泉的蚕桑发展是继续在历史当中徘徊,还是在一定的量变基础上实现飞跃?”带着这一系列课题,该县百名领导干部进村入户、走访调研、论证总结,提出了“四个转变”战略构想,即:在生产布局上由过去的遍地开发、整县推进的传统蚕业向分区指导、建设基地、重点发展的现代产业转变;在发展方向上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发展规模上由过去“饭上搭菜”当作副业向规模培育专业大户、由千家万户向强村大户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扩张、广种薄收向集约经营、以提高单产和蚕质增效转变。围绕“四个转变”,该县首先确定在土地流转、桑园集约、规模养蚕上求突破。饶峰镇新华村村民李祖军通过镇村协调承包流转桑园83亩,建专业养蚕厂720平方米,年养蚕达150张。中心乡干部袁国武积极响应干部创业号召,建高标准桑园50亩,专业小蚕共育室500平方米,可共育小蚕1000张,起到了推动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今年,该县计划扶持一批年养蚕100张、50张、30张、20张、10张以上的大户1000户,逐步把全县80%以上的桑园集中到大户手中。同时加快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茧丝向深度加工迈进,从缫丝、捻丝做到织绸、印染直到服装加工。从而提高全县蚕桑产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逐步构建和健全了“生产、营销、服务、研发”四大体系。正是风帆竞扬时,蚕县大县再兴起,石泉县正以政策撬动、群众发动、部门推动、政企联动等“多轮驱动”全新机制来推进基地建设上水平,产业链条延伸有内涵,企业龙头带动显活力,科技创新增效益,农民增收显效益,推促着“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的率先突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