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东桑西移”惠蚕农
歙县积极主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3月,国家商务部作出加快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发展的茧丝绸产业决策,歙县积极投入887.49万元,共新建或低改桑园10480亩,新建养蚕简易蚕室152个,建设小蚕共育室50个,推广方格蔟150万片,配套歙县蚕种场添置蚕匾、空调等设备,圆满完成了“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优化了区域布局。由于蚕桑生产具有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财政贡献大的优势,再加上“东桑西移”惠农政策的扶持,该县蚕桑生产已成为仅次于茶叶的第二大主导产业。非养蚕户与养蚕户家庭经营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县园艺场在去年新建桑园260亩的基础上,今春又利用低产茶园、果园改建240亩优质桑园,建成蚕桑示范园500亩;霞坑镇鸿飞村挖掉老桑树新栽300余亩桑园,建成蚕桑核心科技示范园近千亩;今春调运桑苗511万株,完成桑园建设6385亩。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引进生产推广丝质优、抗性强、繁育系数高的蚕品种。全县亩桑产茧达到68公斤,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多;推广蚕台省力化养蚕率达到35%,其中溪头镇西坡村、雄村乡夏坑村、北岸镇七贤村、县园艺场等示范村蚕台育达90%以上;全县方格蔟覆盖率达9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蚕品种运用在蚕桑产业化建设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岔口区域茧质可与千岛湖蚕茧相媲美。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拉动了丝绸产业发展。对歙县蚕种场进行改革,明确了蚕种生产主体,调动了生产主体的投资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扩大了生产规模。2007年生产蚕种达4.5万张,加上徽州场生产的蚕种,自给率将达75%以上。去年,尽管茧价回落,养蚕仍达88340张,产茧3935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4%;扶持溪头、桂林、武阳等地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组织6个,并实行统一订购桑苗、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技术操作,增强了蚕桑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为实行订单与标准化生产打下基础;以省级龙头企业黄山诚鑫丝业公司为代表的5家缫丝企业,以黄山金港丝针织制品公司为代表的5户制绸企业,茧丝绸营销收入3.2亿元,税收近千万元,解决了3000多劳力就业。项目的实施完成和带动,进一步加快了该县蚕桑业的发展,茧丝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该县20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其中以蚕桑生产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就有9个。新管、金山、蓝田、河政等示范村将“东桑西移”蚕桑基地作为新农村建设亮点和观摩点,极大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