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回暖启稳 近期茧丝绸产业分析
去年第四季度后,我国的茧丝价格基本上徘徊在低迷状态中,但今年4月初以来,行情出现了回暖启稳,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桑蚕丝等原料性商品出口的较快增长推动了行情的回升。
据海关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桑蚕丝出口3439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9.26%,也超过了2005年同期2 208吨的出口量;绢纺纱线出口量同比增长49.23%,达到1454吨;坯绸出口也有明显好转,同比增长16.67 %,达到4190万米。从总量匡算看,2007年以来我国的茧丝供应一直处在压力较大的阴影之中,丝绸服装出口下降,需求总体较弱,但由于桑蚕丝等原料性商品对价格反应的相对敏感性,它们出口的明显增长直接刺激了茧丝价格的回升。
二是春茧生产明显下降的预期,对行情回暖起了支撑使用。
近年来,国家对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的种种补贴,以及粮价大幅度上涨的传导效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诱发了各类商品价格的上涨,与蚕茧生产相关的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价也大幅度攀升,而唯独对茧丝价格的传导效应显得滞后,使茧丝价格较长时间在低位徘徊。据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统计,去年全国桑蚕茧收购综合均价下降28.06%,不少产区降幅在30%以上,甚至有的下降50%以上。不合理的蚕茧价格使蚕农收益大为缩水,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被严重削弱,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伤害。农民不仅较大幅度地减少春蚕的饲养量,而且减少了投入,放松了管理,这些又将进一步影响春茧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年初一些产区的冰雪灾害影响了桑树的正常生长,推迟了生产进程,失去了部分饲养量;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也给灾区的蚕茧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上述这些因素,使今年春茧生产形势较为严峻,减产预期较为明显,为行情摆脱低迷转为回暖产生了期间性的支撑使用。
三是成本增加的推动因素。
目前,我国的丝绸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不仅要面对行情低迷的困惑,还要承受诸多要素成本和政策成本持续增加的压力,成本因素也成了推动价格回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际油价和国内外粮价持续上涨,使能源、运输及相关的生产资料等价格大幅度攀升,也使丝绸加工、贸易企业的成本急速上升。
用工成本大幅度增加。据了解,我国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使企业劳动力成本提高了约15%~30%。
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企业贷款难度增加,融资成本更高。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加大了企业的环保成本。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国际市场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不仅使业务无法正常开展,更增加了运营成本。
上述这些成本因素,虽然从长远看其中不少是有利于企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但眼面前企业需要面对利润被严重压缩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缫丝等加工企业,有人测算其各种费用和成本提高了约25%~30%,亏损额增加,亏损面扩大。企业的出口也常处在"做"与"不做"的两难中:不做,就可能失去市场;做,无异于劳而无获。很多企业在种种困难阴霾的笼罩下,为了微薄的利润抵抗一系列风险,甚至挣扎在亏损的边缘,从而被迫收缩业务或减产、停产、转产,甚至卖设备卖厂房,无奈地进行着结构的调整。可是,另一方面市场对丝绸产品的需求仍然存在,生产也需要继续。因此,在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成本的增加也必然推动着产品价格的逐步回升。陈亦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