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期货初显“标杆”效应
日前,郑州商品交易所(简称"郑商所")举行了"棉花期货上市四周年视频会议"。据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棉花期货经过四年稳健发展,已有大量现货企业利用这一市场套期保值,推动了行业定价机制的转变。业内专家表示,作为中国期货市场治理整顿后,国家批准上市的第一个期货新品种,棉花期货已经实现了期货交易的多种功能,对市场上其他期货品种具有"标杆"效应。
上市四年成交量逐步放大据郑商所统计,截至2008年5月30日,全国累计成交棉花期货合约4120万手(每手5吨,折合2亿多吨),成交金额29509亿元,共实现交割35万多吨,持仓量9万多手。
分析人士指出,自2006年以来,国内棉花期货的市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其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得到较好发挥。棉花期货的良好表现,使其在支持棉纺行业发展、规范棉花国标的执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保障"订单农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不过,四年来平稳运行的棉花期货,在上市之初曾经历过一段单边下跌的走势。业内人士表示,棉花期货上市之初,适逢我国棉花现货价格从历史高位震荡下跌。2004年10月新棉收获后,棉花现货价格没有出现预期的上涨趋势,328B级棉花现货价格从每吨17000元跌到了11000元左右,个别地区甚至跌破万元大关。
但是棉花期货价格在经过前期下跌后,每吨一直在12000元以上波动,从而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止跌,部分地区的现货价格还出现缓慢上升,有效保护了棉农和企业的利益。另外,由于国内外棉花期货市场的关联性进一步提高,棉花期、现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郑州棉花期货价格也成为国际国内棉价的重要参照指标。
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除了支持国内涉棉行业健康发展,棉花期货的成功更多体现在其投资、套保的属性上。棉花市场的平稳运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市场流动性不断加强,涉棉企业参与保值的力度也不断加强。
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棉花期货却吸引了很多企业参与,为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平衡市场结构,起到了典范作用。比如河南、湖北、山东、河北和新疆等棉花主产省、区的涉棉企业,就纷纷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每年棉花收获之前,这些地区的企业就积极参与棉花期货市场的套保。一方面,棉花期货市场集中了大量棉花供求信息,可以弥补现货企业信息获取的不完全性,引导涉棉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减少被动性,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涉棉企业通过合理的期货保值,可以规避棉花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此外,由于涉棉企业的风险来源在上下游产业链中普遍存在,许多大型企业曾经获得了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资格,但是在境外期货市场进行保值存在着规则制度适应、代理机构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制约了保值业务的深入开展。而郑商所棉花期货推出后,不仅满足了这些企业套期保值、管理市场风险的要求,又为企业提供了跨市套利、期现套利的工具和平台。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0月,棉花期货套保的企业数量仅有7家,到2007年底,在郑州棉花期货市场开户的涉棉企业已达6000余家。湖北一些加工、贸易企业的套保交易量,已是企业经营量的10倍,期现套利量占到了企业经营量的50%。纺织企业通过参与期棉套保,不仅从期货市场接到了质量较好的原料,还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期货"交割棉",也已成为市场认可的一个品牌。(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