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路径与想象
商务部研究员李健认为,新西兰的优势在于农牧业、矿产资源、初级产品等,我国则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另一方面,新西兰经济总量并不大,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综合起来,相对容易签署自贸协定
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自贸区谈判要和当下的全球经济状况相关联,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是资源的供给,能够在投资、出口市场等各个方面都涵盖的自贸协定是最受推崇的
相当多的业内人士把澳大利亚看成是下一个即将和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属于大洋洲,地理位置相似,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的资源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中国和新西兰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被看成是中国外贸的一个里程碑。
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诸多领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达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
事实上,之前中国商务部公布,中国正在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商谈超过10个区域贸易安排,其中跟海湾6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等都很有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有所结果。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上多个经济体的自贸区谈判正在加速,而许多国家也更加看重中国这个大市场。
谁会获得最终利益,中国与哪个国家优先形成自贸区,这些都引人细细思索和遐想。
为什么是新西兰
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根据规则,区域贸易安排的成员必须相互提供超越WTO最惠国待遇的优惠待遇,比如在WTO成员之间相互提供的关税待遇都是所谓的最惠国待遇,就是最惠国税率。但是在自由贸易协定成员之间提供的关税待遇,通常都是零关税待遇,明显要好于WTO的待遇。
易小准以北美自贸区为例讲述了自贸区的重要性。在北美自贸区建立后,墨西哥出口有了大幅增长,从1996年的世界排名第21位跃升至2005年的第13位,取代日本成为对美第二大出口国,取代中国成为对美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
与此同时,贸易转移的效应也很明显,在北美自贸协定生效后的最初3年,墨西哥男衬衣对美出口增长122.9%,中国减少38.1%;墨西哥运动服增长769.7%,中国减少33.8%。
他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区域贸易安排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不搞就会吃亏,就会丢掉原来的市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进则退。
事实上,这种市场开放和关税减免是双向的,并非单方面的。
以中国和新西兰自贸区为例,在货物贸易方面,新西兰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中国将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绝大部分自新进口产品关税。
这种关税措施在学界看来,将使两国的产品在两国的市场以完全同等的条件竞争,孰优孰劣,最终完全由市场来决定。
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方面,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4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作出了高于WTO的承诺;我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4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作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在人员流动方面,双方承诺将进一步便利两国人员往来,新西兰将为中医、中餐厨师、中文教师、武术教练、中文导游等5类职业提供800个工作许可,并允许车工、焊工、计算机应用工程师、审计师等20类职业至少1000名中方人员赴新工作。
对中国企业来说,实行中新自贸协定后,对新西兰出口产品或者到新西兰投资,都将逐步享受更为优惠的关税或国民待遇,从而降低出口成本。
去年中国出口新西兰的主要产品包括电子机器和设备、机械设备、服装、家具、玩具、钢铁产品等。新西兰出口中国的主要产品则包括乳制品、木材、纸浆及其他纸制品和羊毛等。2007年中国与新西兰货物贸易总额为75.5亿新元(约合55.9亿美元),同比增长10.4%。中国是新西兰第三大贸易伙伴国,是新西兰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那么为什么新西兰会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形成自贸区的国家呢?
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研究员李健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一方面,新西兰的优势在于农牧业、矿产资源、初级产品等,我国则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另一方面,新西兰经济总量并不大,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综合起来,相对容易签署自贸协定。”
于是,以这份中新自贸协定为蓝本,未来中国的自贸协定,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协定将会延续这种模式吗?
“中新模式”是否值得借鉴
尽管很多专家把此次签订的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看成是今后可以借鉴的模板,然后实际操作起来,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同,又会碰到完全不同的问题。
如果我们来细细咀嚼一下,包括上述提到的海湾6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以及中国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欧盟和美国,谁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中新模式是否会在他们身上延续?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我们看到中-新自贸区,这其实是个简单的自贸协定,因为双方优势产品和产业没有重合,是双赢的,新西兰的经济总量小,而且很大部分依靠农业,因此我们觉得新西兰并不能给欧盟带来怎样的借鉴,因为完全是不同的商业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