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让无纺布袋热销 生产企业考虑出口转内销
6月1日,“限塑令”正式执行,一时间,一个市民此前不太熟悉的名词——无纺布袋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厦门的一些无纺布生产企业明显感觉到,最近的咨询电话多了,这让一直以外销为主的厦门无纺布生产企业陷入思索——是否杀向内销领域。催货电话不断
“每天都有好几十个电话来咨询,办公电话成热线了。”厦门集润无纺布工业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刘先生很明显地感觉到“限塑令”给公司带来的变化。
“集润”是厦门规模最大的无纺布生产企业之一,如果开足马力生产,每天的出货量可达10吨。“但最近原料涨价太厉害,我们不得已主动减产40%。”刘先生说。
据了解,“集润”每天生产出来的无纺布有50%~60%用于公司旗下的无纺布袋生产企业,其余的则用于出口。“现在做的都是好几个月前的国外订单,忙不过来。”刘先生说,虽然每天能生产出七八万个无纺布袋,但大多都被此前的订单“消化”掉了。
刘先生表示,国内一些急于购买无纺布或无纺布袋的客户并不知道公司的这一情况,咨询电话仍一个个打过来。“爱莫能助啊。”他说,订单都是几个月前拿的,肯定要先满足这部分国外客户的需要。
内销利润太小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厦门英创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的蔡炳良经理表示,他们不接国内订单的原因一是忙不过来,二是国内订单给的价格太低,企业没法赚钱。
蔡炳良说,他们公司每年大约能生产无纺布袋1000多万个,99%外销。“出口价格每个可达2元多,但国内客户开出的价格只有一元多,没法做。”
记者昨日从厦门市纺织服装同业商会了解到,目前我市无纺布生产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3大类:一是环保过滤材料,如锅炉、烟囱除尘装置等;二是汽车配套产品,如坐垫、顶篷等;三是普通无纺布,如一次性口罩、包装袋等。“但普通无纺布也主要以出口为主。”商会秘书长刘秀銮表示。
刘秀銮认为,内销少的原因主要是利润空间有限。据了解,无纺布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偏低的行业,竞争相对激烈,相应的利润空间也被摊薄。“在利润空间小的情况下,企业青睐价格较高、结算迅速、资金回笼快的国外订单也就理所当然了。”刘秀銮说。
欲扩大生产规模
“不过,‘限塑令’确实给我们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以前专做出口的厦门某无纺布生产企业负责人张先生表示,随着塑料袋使用量的减少,无纺布袋的市场潜力巨大,他们最近就已接到某大卖场的大宗订单,并且还预付了一半货款。“订单源源不断,可能得考虑是否扩大生产规模了。”
“英创”的蔡炳良也认为,如果未来仍按现在这个趋势发展的话,国内的无纺布袋市场将越来越大,其规模将使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无法匹敌。“如果没有更好替代品的话,无纺布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蔡炳良戏称,到那时,可能中国每个镇都得配套一个无纺布企业,才有办法维持这巨额需求量了。
【名词解释】
无纺布:其确切名称应是非织造布,或叫不织布。因为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只是将纺织短纤维或者长丝进行定向或随机撑列,形成纤网结构,然后采用机械、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而成。
无纺布经久耐用,可多次使用,从这点上说绝对环保。但是无纺布在生产过程中也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有些还含有危害环境的添加剂,从这点上说也不环保。目前用于无纺布生产的三大纤维为聚丙烯纤维(占总数的62%)、聚酯纤维(占总数的24%)和粘胶纤维(占总数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