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万和800万双,是中国最大女鞋制造企业华坚集团在越南和
江西赣州的年产量。这两个华坚集团继东莞后增加的生产基地,几年时间内产能出现1:10的悬殊差距。
内迁较外迁更具优势
意识到东莞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等因素,华坚集团从2001年底开始尝试调整生产布局,先是到江西投资兴建赣州华坚国际鞋城,从而将部分生产内迁,打破在东莞单一生产的格局。紧接着一两年后启动外迁计划,在越南设立两条生产线。
为何短短几年内江西生产基地迅速扩张,甚至已经逼近东莞1000万双的年产能,而越南生产基地则几乎原地踏步?
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揭开了其中的谜底:尽管越南劳工平均成本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三,但从综合成本上来考评,越南工厂的生产成本并没有降低,华坚集团一直坚持下来主要是为了规避贸易摩擦。
华坚鞋业在越南的制鞋原材料和配件,几乎都得从东莞运过去,此外,生产效率也相对较低,工人熟练程度不如中国,管理层也基本都是从中国派过去,而且在熟悉当地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也需要花上一定的人力物力。
相比之下,在江西明显占有优势,一方面江西赣州紧邻广东,粤赣高速公路更是拉近了两地的距离,货物运输在一天内可以完成;另一方面赣州工人月均工资大约比东莞便宜300元钱,而且比较稳定,水电成本也要低不少,光电费就可以抵消内迁所增加的物流成本。
张华荣很庆幸提前走出这一步,利用赣州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华坚集团目前正在顺利地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将大批量低价鞋转移到江西做,而量小、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高档鞋依然留在东莞加工。
往中西部迁徙
自2007年以来,在出口退税下调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以及鞋业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的多重夹攻下,开始有一批“内力不足”的鞋厂从这个行业消失。
亚洲鞋业协会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广东大约上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倒闭或迁移。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试图通过将部分加工环节转移来降低成本,“产业转移”目前成为鞋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了解,原本在东莞为巴西鞋业巨头派诺蒙公司进行配套加工的多家鞋厂,近日集体迁到西部鞋都重庆璧山。派诺蒙也已经在璧山征了120亩地,拟投资1.6亿元,建8条国际标准制鞋生产线,这些鞋厂正是为其制鞋底、提供配料的相关配套企业。中国中西部迎来承接东部鞋业转移的新发展阶段。
目前仅重庆市璧山县就已具备年产皮鞋6000多万双的生产规模,制鞋相关企业达到1300多家,产值达到45.7亿元,拥有各种品牌近40个。
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部分生产内迁和外迁是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应对制造成本上涨的方法之一,珠三角已经超过一半鞋企到广东两翼和内地新设生产线或将一些订单交给内地的加工厂来生产,也有一些企业到中国周边国家设生产线。
“但这条路并非是平坦的,制鞋较制衣的工序复杂,对产业配套的要求也更高。经调查取证,目前除江西赣州华坚鞋业及江西上高裕盛鞋业较为成功外,其他多数鞋厂目前都还处在磨合期,必须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走海外路线的则比内迁更艰难和漫长,到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设厂,表面看劳工成本好像是比较低,但在产业链配套、技术工人和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例如要找一个什么配件都要从广东快递过去。还有,那些国家的鞋类产品研发几乎是零。我们了解到,广东某大型台资鞋厂到印度设厂已有一段时间,大概亏损了800万美元。”李鹏说。
“总部经济”开始凸现
李鹏还谈到,以广东鞋业为例,这些企业在将部分生产转移的同时依然坚守参与广东产业升级。广州及东莞等地区鞋业“总部经济”的概念开始凸现,采购商、贸易商如沃尔玛、利威、吉姆拉、派诺蒙、里滋、耐克、阿迪达斯、喜尔仕等国际巨头扎根广州或东莞,业务辐射全球。广州及东莞从研发设计到管理技术人才、产业链配套、原材料市场配套、鞋厂规模、客户订单等产业相关环节相当完善,站在这样的平台上,鞋企在面临挑战和压力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练好内功获得更多的商机。
张华荣告诉记者,他正努力地从制造环节往产业链中高利润的研发、品牌设计以及销售等环节延伸,从去年开始投入4000万~5000万元在东莞厚街建设一个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将基地定位为研发、贸易、品牌孵化、物流的亚洲总部,进行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市场的开拓。此外,他终结了华坚100%贴牌加工外销的局面,开始介入拓展内销,争取在3~5年内在中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