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转移下的中西部承接路径
与王先生有着类似经历和希望的台商有很多,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上升、出口贸易受抑、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等这些因素给他们这些加工贸易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制鞋企业经理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悬在头上的一把把利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们经历了一个由无奈、彷徨到希望的心路历程。
推动转移
2007年年底,东莞市千家鞋企纷纷关门,珠三角上万家企业面临破产的消息纷纷传来。
2008年春节前后,广东省约有1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以台资和港资企业为主。据台湾中华知识经济协会理事长陈明璋教授调查显示,东莞、深圳、广州及其他地区85%以上的台资企业感到了产业转型的压力。
为帮助台商更好地了解大陆宏观经济形势、中西部发展规划以及加工贸易产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和方向,推介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引导和帮助台资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与产业转移,5月17日,由国台办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研讨暨推介会”,来自广东、福建、江苏、上海等地的众多台商与会。新乡、焦作、郑州、洛阳等河南4市与其他27个城市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也应邀参会。
这个平台,为台商和重点承接地提供了了解和交流的机会。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交往处处长郭俊虎说:“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使大陆的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沿海地区的台资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客观压力,他们需要内迁,而中西部城市也需要引进一些企业,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个契机。”
新乡市商务局一位副局长说:“台资等加工贸易企业产业转移非常急,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分成了几个小组在和台商洽谈,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土地、税收上提供优惠,想办法把他们赢过来。”
王先生认为,台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能够享受更优惠的政策,对台企来说,这是一次契机。但是,台商期望的是大环境的改变。台企在大陆大概有7万多家,但要在大陆生根,由于两岸的特殊关系,台企缺乏必要的一些配套支持。
因此,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会面,让面临发展困局的台商们长舒了一口气。在他们看来,吴伯雄此次工作之旅除了直接促成未来两会复谈,让两岸三通以及大陆游客赴台尽快实现外,还可能在未来开启一个两岸经贸交流的新局面。在金融合作如货币兑换、汇率清算机制方面,投资保护机制等方面建立起制度化的交流机制。
在“胡吴会”顺利落幕不久,6月12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也将恢复中断长达9年的商谈。据悉,海基会新任董事长江丙坤已率团于11日到达北京。这更让台商们期望几许。
承接路径
无论是新乡、焦作还是郑州、洛阳,都积极把橄榄枝抛向了珠三角的加工贸易企业。6月5日,当《经济视点报》记者向焦作市商务局外贸科的张科长询问承接转移情况时,张科长说:“下午开会就是要讨论招商的具体方案。”
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正像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抓住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在发展中占得先机一样,对中西部任何一个地区来说,谁能够抓住新一轮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遇,谁就有望率先崛起。”
据亚洲鞋业协会统计,在去年搬离珠三角的制鞋企业,大约25%迁到越南、印度等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新兴市场,50%的企业迁入中国的中西部,但主要集中在与广东临近的湖南、广西与江西等中部省份。
而且无论是台资还是港澳企业,对产业转移仍然顾虑重重,在去与留上徘徊。
对于需要产业转移的企业来说,转移并不是搬个家、换个地方那么容易。
郑州市一工业园区的一负责人说:“去年得知广东省的佛山市的一些家电企业想转移出去,我们就表达了想要承接这部分家电企业的想法,但是一直都没有下文,后来一企业告诉我们,虽然郑州有很优惠的投资政策,但是你让我去哪里购买配件呢?”
产业链条是否完善,已成为东部沿海企业选择是否进入内陆的重要参考。
河南省商务厅一工作人员认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该注意有针对性地与原有产业进行对接。要和当地的产业特点结合起来,如果盲目招商,不仅效果不好,还会造成产业链的分割,使产业繁而不集、集而不群。在产业链上进行招商,是一条最有效的路径。
而和台商有过多次接触的焦作市台办王主任说:“台商看重的还是投资环境,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为客商创造一个加快发展、赢利赚钱的条件,要特别重视社会的诚信力、公信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