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唾弃”珠三角酝酿外迁 长三角是首选
《经济观察报》报道,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下称“电电公会”)最新发布的《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显示,台资企业的传统集聚区珠三角遭到了台商的遗弃。
在《调查报告》列出的“大陆城市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台商推荐度前10优城市”、“投资环境力前10优城市”、“投资风险度前10优城市”中,珠三角城市无一入选;而在“台商推荐度前10劣城市”、“投资风险度前10劣城市”及“投资环境力前10劣城市”中,珠三角均占据了一半左右的席位。
珠三角全面“沦陷”
“电电公会”是台湾实力最为雄厚的产业公会,其会员产值及出口值均占台湾总产值及出口值的一半左右。目前“电电公会”拥有会员企业4600余家,其中3000多家已在大陆投资设厂。自2000年以来,该公会每年均对大陆各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调查并发布调查结果,为台湾企业投资大陆提供决策参考。由其发布的调查报告能基本反映出各地投资环境的变化以及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线路图。
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台商集体对珠三角地区表达了不满。在所有指标当中,珠三角全面“沦陷”,而长三角以绝对优势领先,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首选地区。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龙凤集团董事长叶惠德指出,在珠三角地区投资的台商大多从事传统产业,而目前这一地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调整和推进节能减排行动,对传统产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实施严格控制。同时,珠三角近几年来劳工成本持续上涨并且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而政府落实劳工福利政策以及推广排污处理都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很多珠三角台商特别是从事传统产业的台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纷纷打算迁移。
但同样面临产业调整和节能减排压力的长三角地区却并未遭到从事传统产业的台商抛弃。《调查报告》显示,从事传统产业的台商在未来布局时优先考虑的前10大城市当中有5个在长三角地区。叶惠德解释说,尽管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同样面临着产业调整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但是长三角地区政府的办事效率、服务意识以及工人素质、生活品质都超过珠三角地区。
叶惠德的分析也在《调查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此次调查得出的“2007年投资环境力前10劣城市”当中,惠州、深圳龙岗、东莞长安和汕头等珠三角城市榜上有名,而其评判指标主要为:当地社会风气及民众的价值观程度、当地民众的诚信与道德观程度、当地的专业及技术人才供应充裕程度、当地民众的生活素质及文化水平的程度、当地的各级官员操守清廉程度、当地的政府与执法机构秉持公正的执法态度等。
此外,叶惠德还指出,珠三角地区的治安环境恶化也是台商担心的一个重要因素。珠三角治安一直为台商所诟病,近几年来台商被绑架和杀害的案件时有发生,深圳发生过多宗台商灭门惨案,令在珠三角投资的台商惶恐不已。
加工贸易新政冲击
对台商投资造成更剧烈冲击的还是从大陆去年开始不断紧缩的加工贸易政策。在珠三角地区投资服装与制鞋业已有十多年的张汉文说,珠三角台资企业大多以“三来一补”为起点,长期从事加工贸易,大陆持续紧缩的加工贸易政策和出口退税调整令这些台商苦不堪言,很多台商都反映难以生存。
张汉文表示,大陆的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过于突然,珠三角台商都没来得及做好准备,在此情况下唯有消极应对。目前很多珠三角台商都在准备将工厂迁往大陆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的越南、印度等国家。
“昨天在广州碰到一个一直不想动的台商跟我说,他准备搬到印度去,因为在珠三角已经没法生存了。另外,还有台商干脆准备打包回台湾,不干了。”张汉文说,“你现在到广东去问做制造业的台商,问十个,十个都在骂。”
叶惠德则指出,除了迁移之外,一些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正在积极准备转型——从传统产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从外销企业转向内销企业。“迁移并非长久之计,即使现在迁移到印度和越南等地,十年之后也会面临中国同样的问题,因此转型更为重要。”他说,有部分从事传统产业的台商已经开始同台湾的高科技企业在大陆合资建厂,还有一些台商直接转行进入第三产业,从事物流和餐饮业等。
不过张汉文表示,对于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台资企业来说,转型升级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他说,“很多台商也想转型,但是要你放弃你做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产业去做其他的事情,哪有那么容易啊?这个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根据“电电公会”的《调查报告》,63.74%的受访台商表示未来将扩大对大陆的投资生产,而表示“希望回台投资”的企业比例仅为1.83%。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均有投资的叶惠德说,大陆仍然是台商未来投资的首选地区,而在大陆范围内,就各方面的条件综合而言,长三角都是目前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首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