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汇下的中国服饰演变史
曾几何时,中国人因为服装式样的单一和色彩的沉闷被西方人形容为“蓝蚂蚁”。改革开放唤醒国人审美意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着装开始追逐潮流与时尚,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牛仔裤、连衣裙、吊带裙等等,你方兴罢我登台——
服装历来是潮流的眼珠,是时尚的风向标。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俗话说“盛世有华服”。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在老百姓的着装习惯和潮流更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70年代:式样单一色彩沉闷
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前,国人的着装无论从色彩到样式都是单调和沉闷的,从当年的新闻记录片中有着清晰记录。因此也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当时服装主要色调是蓝、灰、黑等暗色调。文革刚结束时,草绿色军装也盛极一时。年轻人、学生等为拥有一套军装行头而自豪。从东北来珠海养老的杨阿姨说,记忆中壮观的场面是下班时分,从国营大厂矿的大门涌出的人流,都着蓝色、灰色工作服,远看呈灰暗一片;片刻工夫,黑压压的人群跨上自行车,迅速消失在归家的路途中。那时能在工厂当工人也是值得骄傲的。艰苦朴素是良好作风,值得提倡;讲究吃穿是资产阶级思想,会受到批判的。因此,这样着装是常态。
“的确凉”的确不是很凉
内地来珠的退休老教师李女士清楚记得,文革后期,物质供应有所好转,但还不是很跟得上趟,紧俏物质仍然凭票供应。70年代中后期,市面出现种新面料,叫“的确凉”。李老师说,当年的“的确凉”不用布票,但是价格贵,一市尺一元钱,做件衣裳少说也得六、七元。这与当时一个普工月工资35元的标准比较,很昂贵了。“的确凉”是化纤物,颜色鲜艳,做衣服挺括,穿起来精神,不打皱,还耐洗,很受欢迎。实际上,用它做成的衣裳不透气,穿起来很闷热。李老师说,那时工资很低,不是每个人都舍得买“的确凉”布料做衣裳的。学校的女教师大多爱漂亮,拥有一件花色鲜艳点的“的确凉”短袖,是“洋气”的象征。她们宁愿少吃点,也要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买件“的确凉”衬衫。“的确凉”开始只在爱漂亮的女性中流行,后来才流行到男性中。那时,标准着装是,将雪白的“的确凉”衬衣的下摆扎进裤腰里,显得更加干练挺拔。“的确凉”与“泡泡纱”等布料,在七、八十年代成为潮流与时尚的“料子”。
“假领子”彰显百姓智慧
苏州老裁缝孙师傅说,假领子在物质贫瘠的年代作用不小,男女老幼都适用,80年代前在北方很流行。自己的店里也曾经接过不少做假领子的活。北方的冬天寒冷,每天换洗衬衣麻烦,假领子派了大用场了。
孙师傅解释,假领子其实是一件衬衣的一部分。包括前襟、后片、扣子、扣眼,是衬衣的上半截。冬天穿在外衣里面,以假乱真,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相同。因为用料少,可以多做几套,多选择几种花色,爱美的姑娘常常轮换着穿,翻出挺括的衣领在毛衣领口外。那个年代,衬衣稀罕,价格贵,且需要布票,不是大多数人买得起的。穷则思变,假领子应运而生,风行一时。这样一来穿着体面,还可以保护毛衣等厚衣服领子的干净,换洗方便。孙师傅说,小小一件衬衣在当时能改良得如此完美、周到,彰显裁缝师傅和老百姓的智慧。80年代:潮流迭起色彩缤纷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迅猛发展,对外日益开放,港台时尚、西方文化迅速传入,最新的服装潮流在年轻一代中流行。流行转换很快,这样的变化贯穿整个80年代。
80年代开始,港澳乡亲回乡频繁,直接影响是带来喇叭裤的流行。当时的喇叭裤几乎成为所向披靡的时尚,是年轻、时尚和反叛的象征。年轻人穿一条喇叭招摇过市,回头率很高。因此,也有正统的老师与同样正统的班干部守在校门口,“阻挡”这种奇装异服的进入;更有甚者,实行压迫管理,逮着这样打扮的学生,就用剪刀剪去“大喇叭”。从西方电影流入的喇叭裤,当年因为引领时装新潮,受崇尚自我表现的青年人追捧和喜爱,成为阻挡不了的流行趋势,逐渐被接受。
此后的若干年里,蝙蝠衫、健美裤、连衣裙等逐渐登上流行舞台。流行热点不断变换。黑色弹力健美裤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伴随健美裤的年代,蝙蝠衫盛行。贴身的健美裤搭配宽松的蝙蝠衫,或配上一副墨镜招摇过市,是当时都市时尚女郎的标准行头。
牛仔裤在今天已经很大众化,很随意,当年也被认为不够正规和正统。牛仔裤早在80年代登场。这种着装方式曾经因为过于前卫和颓废风格,被主流社会拒绝。90年代后时尚讲究个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大幅提高,到了90年代,中国服装与世界潮流日趋同步,奢侈、华丽甚至昂贵成为人们的美好追求,尤其是都市女性对品牌崇尚成为品位生活的表现。进入21世纪,人们对服装的选择更体现个性,追求独特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