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羊毛线 仅存心头的温暖
如今的爱羊品牌,已经永远成为记忆中的名牌。鼎盛时期年创利税逾千万元
虽然如今的太原第一毛纺织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荒凉。但在很多老职工的心头,企业曾经有过的辉煌,是永远都无法抹去的美好记忆。
今年74周岁的王立武,1956年成为太原第一毛纺织厂的职工。虽然56年的岁月沧桑已经把一个22岁的小伙子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但提起过去,他就关不住话匣子。
王立武说,太原第一毛纺织厂使用澳大利亚进口羊毛编制的水纹毯,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一直就是“高档用品”的代名词。由于产品畅销,企业经营蒸蒸日上。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该厂的"三充足"令很多企业羡慕不已:资金充足,原料充足,销售充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也就是1985年左右,太原第一毛纺织厂的生产经营状况,攀到了建厂至今的顶峰。那时,该厂每年创利税超过一千万元。
或许放在现今,这个数字几乎没有任何可能让人发出惊叹。但别忘了,上世纪80年代的职工工资和物价水平。那时候,一般人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谁的月工资要超过100元,那是能让很多人“呀”一声的;一毛钱是能买一个饼子的,不超过五毛钱就能看一场电影的。
所以,太原第一毛纺织厂每年创利税超过千万元,这个数字甭说放在太原市,即便放眼全省也是排在前列的。1990年,辉煌与衰落的分水岭
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太原第一毛纺织厂,为什么会走向衰落?它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滑坡的?
一份张贴在宣传栏内的《破产方案》,从四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答案:“从1990年开始,由于诸多的内外原因,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整个纺织行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趋尖锐,纺织生产所用原料、辅料、能源等价格大幅度上升,而产品价格又不能同步上升,为此本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这份《破产方案》给出的太原第一毛纺织厂走向衰落的另外三个原因是:企业负担过重,历年形成的资金贷款太多。莫说偿还银行贷款本金,单是每年须计付的银行利息一项就高达1500万元;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内部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装备整体水平差,生产出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客观地说,在1990年之前,太原第一毛纺织厂就出现了经营困难的苗头。但辉煌与衰落的分水岭,应该是1990年。因为“从1990年开始,企业实际已开始亏损,资金枯竭,负债累累,已无法组织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全厂除羊绒生产线可季节性承揽加工及行政、物业管理部门合计200余人坚持正常工作外,其余80%的职工长期处于下岗状态”。目前状态仅剩一个车间断续生产
6月18日上午11时许,太原第一毛纺织厂办公楼南侧的通道上,三名男子正在拆解、清洗摩托车发动机。“师傅,你是太原第一毛纺织厂的职工吗?”
“不是。你们有啥事?”
获悉记者想采访几名职工,回话的男子让记者一直往南走,那里有个羊绒加工车间还在生产。
走进羊绒加工车间,可以看到以前曾在电视上看过的纺织机械。一名被工友称作班长却不愿透露姓名的职工并不愿意接受采访:“马上就要破产了,还聊什么呀?”但在记者劝说下,他还是和记者聊了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