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温州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企业20%处于停工状态


http://www.texnet.com.cn  2008-06-20 15:17:05  来源:新浪博客 收藏

  最重要的则是资金短缺。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的天然缺陷,相对不规范,造成了他们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长期通过民间资金来进行运转,一旦碰到外部环境变化,生存危机旋即“光顾”。

  严峻!温州市经贸委在最新一期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中也用上述字眼,形容当下企业面临的景况:1-4月,该市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001.47亿元,同比增长14.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2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方面,1-3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7.69亿元,同比增长8.6%,但增幅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14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同比提高22.1个百分点;亏损面达10.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何去何从?

  观察

  为何今年日子最难过?

  “我们开厂10余年从来没有用过银行的贷款,但现在想用了却发现用不了。”苍南县金乡镇一印务公司老板吕大为的话语中透着一丝无奈。银行方面,正是因为其没有贷款信用记录,在信贷紧缩的今天,根本就很难贷款给他,除非吕大为选择全额抵押贷款。

  “一个年产值已经达到3000万元,40%货物出口的企业,却没有用过一分银行贷款。”这就是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真实写照。

  “最低的时候我们民间借贷月利率只有5厘(0.5%),比银行贷款还便宜。”吕大为需要用钱时,一般都很“急”,但银行光审核流程可能就要半个月,根本等不了。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民营企业传统上会通过亲朋好友拆借或者利用民间资金。通过自有资金流动,供应商一般允许赊欠、接到订单后生产、发货后大概一两个月收回货款,长期以来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就是通过这种模式,过着自己“滋润”的日子。但信贷紧缩风暴骤然刮起,他们猛然发现,这招不“灵”了。

  不灵的原因很多。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将其归结为五大因素:宏观调控、银根收紧、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

  原材料涨价

  首先在原材料上,以打火机行业为例,其原材料镱、白金、钢等价格大涨,铜从两万元/吨涨到7万多元,锌也从原来的8000多元涨到了近4万元/吨。这样一来,要维持同样的生产规模,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就遽然加大;而人民币升值和次贷危机更让企业资金链雪上加霜,“早就签好的订单,做肯定亏,不做就丢掉客户”,艰难的抉择下,部分企业选择了继续出口,利润空间继续被压薄。

  海外“老赖”日益增多,也让出口导向型企业居多的温州民企颇感头疼。商务部研究院根据实际调研、上市公司公告及海关等相关数据,综合得出一个估算值:中国企业被拖欠的海外欠款大概有1000亿美元,并且每年以150亿美元左右的速度增加。

  新劳动法之痛

  不利因素远远不止这些。在新劳动合同法和节能减排等各项政策的要求下,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在一步步缩小。

  “我们服装行业原来的净利大概在5%左右,现在可能只有3%。”温州服装商会秘书长张琼瑶告诉早报记者,新劳动合同法把部分不合规企业原来通过挤占“员工”贡献的利润吐了出来。

  “我们现在每年都必须涨工资100-200元,不然员工就会跳槽。”温州富康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光荣对这点有深切体会。

  瑞安市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德奇提供的一份数据则更能说明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年平均劳资成本每位职工同比增加支出在4000元至7000元之间,最高的一家成长型企业达9642元。“也就是说,企业每年要多付4000-7000元左右给员工,如该企业员工为1000人,每年用工成本就需要多支出400万元。”黄德奇说。

  银行基本停止放贷

  银根紧缩的效应也正在显现。据知情人士透露,到5月底温州银行业第二季度贷款额度就已用光,现在各银间利率也在逐步走高。“据我了解,有的利率已经达到了1毛(月利10%)。”温州民营企业促进会秘书长蒋洁表示,银行贷款和民间利率之间存在“杠杠效应”,银行放贷紧,民间利率自然就上升。

  “但现在还不是民间利息高的问题,是企业根本不可能用。”吕大为分析了他想找银行贷款的原因,“以前借款主要是订单来了,借钱购买原材料,应完急有可能半个月就把钱还了。”而现在是原材料整体涨价,是维护正常生产要钱,不是应急生产,“也就是意味着借款期限必然很长,这样一来谁负担得起啊!”

  而即使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大企业也有着苦处。

  “每年银行贷款那么多,也算大客户了,往年月利率只要6厘(0.6%),今年却要8厘( 0.8%),也许还要涨。”柳市一家大型电器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诉苦。

  上述负责人还进一步指出,“我们配套企业一般都有数百家,配套企业和我们是‘鱼和水’的关系,他们贷不到款,我们也不能眼睁睁看他倒下,必须加快付款周期,让他们能保持生产。”

  出路

  企业自救改行、外迁、引资

  “要么在沉默中倒闭,要么自己闯出一条路。”温州富康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荣发说这话时,语气中透着一股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豪气,“现在是困难时期,但也是发展壮大的好时机,只有做大做强才能不怕风险。”

  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首先是希望和银行协商能多增加一些贷款;希望供货商能在合作良好的情况下,恢复以前延期付款的模式;希望能够把自有品牌‘富康’做得更响。困难依旧,但部分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们已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我们新开发了一种笔记本,图案做工上都有了些改进,现在销量很好。”小企业主吕大为告诉记者,“单温州就有30万家企业,你不可能指望政府一家家来照顾。”

  吕大为还调整了销售策略,出口不赚钱就不出口了,转为主攻内销。在采访他的次日,他还打来电话说,通过阿里巴巴使用网络联保,他已经贷到了70万元,有望稍微缓解资金压力。

  在温州,广为流传的故事,则是米哥食品的死里逃生。去年底,米哥已经因为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但在今年4月成功引进本土企业通泰投资,在5月份就实现了重新开业。其原来的老板白创仁转任执行副总,主要负责新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但这并不具有标本意义,从温州人来说很难把自己的企业转手他人。”温州民营企业促进会秘书长蒋洁比较推崇的是“自然股东”模式,即在资金紧张时,也不必借高额利息的贷款,直接选择外来资金入股,但是经营权仍归自己所有。

  更激进的方法就是整体外迁,这可以有效避免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因素,同时也可以保证配套。据温州眼镜协会统计,仅在江西上饶的余江眼镜工业园,就有搬迁过去的温州企业40多家,已初步形成规模。

  但外迁也并不是万用灵药。温州服装商会秘书长张琼瑶“就知道有几十家外迁失败的例子”,失败的原因很多就是出于配套、采购的不齐全,“你可能为了一粒扣子还是要回到温州来买。”

  在张琼瑶看来,眼下最紧要的还是要加强创新,不能把创新放在口头上,“我们现在同样的西服企业,好的一套能赚几千元,差的才能赚几十元。”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形势分析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要闻
进入要闻>>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