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制鞋业陷入上下游挤压困局
刘琦的皮具公司已将产品价格提高了3次,每次10%,并依靠又有外贸渠道又有生产企业的优势,才能覆盖成本、维持利润,而同行业内无提价能力的企业只能停产或惨淡经营。“以前这个时间,是我们皮具企业的销售旺季,但现在很多同行都说,订单远远不够,今年下半年,行业洗牌将更加惨烈。”
遭遇“坏因素”叠加
刘琦介绍,在中小制造型企业密集的临平一带,除了皮具行业不景气外,服装、制鞋等行业的停产企业也有三百多家。就在公司的隔壁,两家制造类企业刚刚停产,“其中一家是两个老夫妻开的,是做包袋的纯生产型工厂,上百人的规模吧。”
刘琦的好友,在杭州和金华共拥有一家进出口公司、一家皮革公司和两家服饰公司的王军(化名),旗下企业的遭遇也与他差不多。
王军介绍,由于中小皮衣加工制造企业倒掉的太多,倒是给他这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以机会:更多的订单。不过,原材料的猛涨,还是让王军很头疼:“猪皮现在一百多元一张,前两年不过四十多元;去年一年,皮料就暴涨了40%,在当时的广交会上,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赚钱,不过是亏多亏少的问题,幸好我们上年囤积了一批皮料,才度过危机。”王军说,原料成本占皮衣成本的70%-90%。
在长三角,王军和刘琦所遭遇的“寒冬”并非特例,温州中小企业的困境同样普遍。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这里有20%左右的制造型企业,已经停产或半停产。温州烟具协会介绍,去年,有部分打火机企业关门停业。
温州眼镜生产行业,则陷入无利可图、勉强维持的境地。当地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太阳镜今年一季度出口平均单价每副仅为0.7713美元。
在这些杭州、温州企业的感性体验背后,央行温州中心支行的统计数据则仔细分析了企业利润削弱的原因所在。
原因之一来自销售领域:次贷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减弱。今年前两个月,温州出口美国和欧盟仅增长4.1%和5.7%,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60%和66%。同时,人民币升值又使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原因之二则来自成本领域:包括油价、贵金属以及各类工业原料的快速连续上涨,造成企业生产不堪重负。如打火机使用的白金价(200,1.64,0.83%,吧)格从去年至今已上涨了40%-50%,鞋类生产中所使用的鞋底、胶水、革制品价格也连续上涨,新劳动法则大幅提升了劳动密集型行业成本10%以上。
浙商出路样本
日子不是一天就变坏的。在近两年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中,很多企业早早开始准备“过冬”。正是针对从原料到汇率等一系列瓶颈提前作出了预判,它们在“冬天”也能过得比较平稳。这些企业的经验或可成为许多面对销售困局和成本危机的企业的样本。
信奉“成本为王”的王军说,我们去年开始到处找便宜的皮料”,由于皮衣成本的80%左右是原材料,因此,从去年开始,王军的手下已经不满足于到四川、河北、河南、浙江等地收皮料。他们甚至远赴印度、巴基斯坦、韩国等地进口相对便宜的皮料,甚至考虑从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进口生皮,“总体来看,进口的方式比国内便宜了10%-20%。而且进口皮料以美元结算。“如果做得好,还可以从人民币升值上赚到钱。”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