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企业应对汇率改革调查实录
银行篇
从长期来看,汇率调整对国内银行是一次机遇,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对冲外汇风险的需求增加,使得外汇风险管理产品、贸易融资产品和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很显然,人民币升值使企业对国内金融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商业银行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压力。因此,只有不断创新业务,实现客户价值保值或最大限度的增值,才能实现自我盈利和发展。
汇改以来的实践证明,很多企业在这场变革中体现出很强的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并取得很好的经营效果。同时,比较熟悉国际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加快金融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
为银行金融创新加足动力
如果说,汇改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最大、最直接,那么,外向型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财务成本等方面的需求,也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起到了刺激和推动作用。
从长期来看,汇率调整对国内银行是一次机遇,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对冲外汇风险的需求增加,使得外汇风险管理产品、贸易融资产品和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从实际调查看,汇率改革让商业银行在经营层面上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客户结汇意愿空前高涨,结汇速度加快,银行外汇存款压力增大;汇率弹性增强,客户避险意识加强,为银行开办远期、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人民币升值对银行外币资产收益产生影响,汇兑损失风险加大;银行更加重视自身外汇敞口头寸的风险;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相对较低的外汇贷款利率,使得企业更乐于办理外币融资。
“转变经营思路,加强金融产品开发和汇率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为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以应对汇改对金融机构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交通银行连云港分行副行长陈勇说。
很显然,人民币升值使企业对国内金融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商业银行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压力。因此,只有不断创新业务,实现客户价值保值或最大限度的增值,才能实现自我盈利和发展。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针对美国次贷危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加速、外贸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因素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关注企业贸易供应链全程,研发了可以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财务成本的贸易融资新产品,如“出口全益达”、“融信达”等多种创新金融产品。帮助企业减少资金占压、及时回笼资金、降低成本、改善财务状况,从而冲减了因汇率因素在进出口业务中的资金损失。
2007年以来,人民币呈现出加速升值的态势,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普通期限的远期结售汇已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此,商业银行大多创新外汇衍生产品,推出了超远期结售汇业务。
无锡一家造船企业在一家商业银行共续做了1.56亿美元的超远期结汇,以已到期交割的交易为例:在2007年2月份企业将13个月价格锁定在7.15元附近,而今年3月份美元对人民币价格已至7.10元附近,该企业成功实现了汇率的保值。
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商业银行创新产品包括:为企业提供锁定远期汇率的远期结汇、超远期结汇、结构型远期结汇等产品;创新“款项让渡”业务,帮助外贸企业转移汇率风险;SWAP定本定息型、结构性定本不定息型、结构性定息不定本型等资金管理理财产品;NDF存贷款套利组合、NDO等。
银行金融创新突出个性化
商业银行在充分利用自身强大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的同时,针对不同企业的情况,为其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
个性一:银行及时对企业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企业正确认识汇改的意义,积极应对,化不利为有利。
部分出口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于美元对人民币的固定汇率结汇,对于汇改后人民币的升值感到难以适应。汇改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经之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企业要适应这种变化。毕竟,“不变”是暂时的,“变”是永恒的。银行鼓励企业要由被动的接受汇率变为主动的管理汇率。
个性二:银行为特殊出口企业的个性金融需求,设计特别的金融产品。
目前,全球航运的巨大需求和船舶制造业逐渐从日本及韩国向中国转移,带动了我国造船产业快速发展。江苏已成为我国四大造船基地之一,其中主流造船企业大部分为出口外向型企业。人民币升值是国内造船业面临的风险之一。
针对船舶制造企业的特点,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比如“风险出让开立银团项下预付款函”产品方案,解决了银团贷款项下的困境;开立了江苏省境内具有完整意义的第一笔海洋工程总包订单、境内第一笔ESPC项目保函——数千万美元的“海洋工程预付款保函”,这一个性化产品的推出,为南通船务工程建造全球第一艘圆筒型海洋钻井平台铺平了道路。
市场催生产品。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与避险工具的多样化,商业银行和客户也前所未有的更加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外汇市场和汇率波动的挑战,最终实现银企双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