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制鞋业等中小企业被迫出招自救
“企业现在是困难,但温州企业向来都以灵活见长,所以现在的暂时停工停业,并不代表他们就此倒闭。”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其实,暂时停工,也是企业的生存策略之一。
记者采访了多家企业,发现小企业有自己的门道,大企业有自己的经验。除了“用欧元等强势货币结算”、“远期结算对冲风险”等专业性的金融手段,“拉长产业链”、“到国外收购公司或购买原材料”等比较大手笔的运营方法外,很多企业还有自己很朴素很简单的办法。
涨价要慢慢来
温州潘桥康泰皮鞋厂的黄家乐骨子里挺乐观,他说,南存辉当年也是修皮鞋的,慢慢做大了。自己企业虽然只有100多个工人,但也可以慢慢发展。
同样,他也不急着给自己的鞋产品涨价。不是不想,而是怕一涨价,下游的代理商一时无法消化,会搞出事情来。
“做生意客户关系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讲诚信,已经签的订单,当然按原价来。新的订单,如果下游厂商吃不消,我们也不能随便提价。”
黄家乐说,涨价从原材料到成品,有一个过渡和被市场接受的过程,你得顺着这个规律走。“之前的压力,我自己顶着。不过公司秋季会推出很多新款式,可能就要涨一点。”
这钱,也要慢慢涨。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多,谁家涨得厉害,就意味着可能失去客户。黄家乐说,现在是困难时期,钱少赚也没办法,但只要顶过去了,接下来还会有赚钱的机会。
舍得花成本
1993年,当赛纳集团的陈则娒决定从德国引进两条价值2000多万元的生产线时,他自己心里也捏着一把汗。那2000多万元,差点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不过,现在他就觉得当年的钱花得值,还陆陆续续又引进了10多条生产线。
陈则娒以做劳保鞋起家,后来过渡到生产旅游鞋、运动鞋等,现在则专注做安全防护鞋。他说,要生产高品质的鞋,就要有先进的生产线。很多老板舍不得投入,只能在低端领域跟许多人竞争。其实咬咬牙进入一个新领域,还是值得的。
“生产线要求更高素质的工人,可以采用最新的工艺、材料,能生产质量稳定的产品,效率很高。选择了这些东西,自己公司的品质和实力,也会得到提高。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实力强的公司,相对更容易生存。”
提高附加值
“我们前年就不做太阳镜了,现在在做近视镜、老花镜等。”华祥光学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寅勇郁闷地告诉记者,因为外贸形势的变化,他们的外贸订单减少了一半还不止。“原材料涨价,利润一薄,很多贸易商接受不了,不进货物卖库存了。”
因为同时遇到反倾销等问题,林的生意慢慢向比较开放的中东地区转移。到了中东,他庆幸地发现,自己改变产品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中东是沙漠地区,太阳辐射很强烈,一般人想想,太阳镜肯定很受欢迎。实际上,那边卖太阳镜的人实在太多了,竞争非常激烈,利润很薄。我们前年及时转了方向,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更高的近视镜、老花镜,算是做对了。”
规模效应
记者打电话给兴乐集团董事长虞文品时,他刚好在外面招聘员工,还开起了玩笑:“谁说温州企业裁人,我们找人还来不及呢!”
说到生产,他又来劲了:“谁说减产,我们增产还来不及呢!”
说到技术创新,他争辩说:“新产品虽然好,但在推广开来之前,是无法替代常规产品成为大部分利润来源的。”
倒不是虞文品被形势逼疯了,他还挺自在,说原材料涨价不可怕,成本上升不可怕,“因为大家都同样面临困境,现在就是比谁准备在先,能想出好方法。”
虞文品的方法说出来很简单,就是规模效应。“我们的电线电缆产品,内销外贸都有,现在外贸形势不太好,出去的货几乎没啥利润,但我们还是往外发货,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把这个当做利润增长点,只求保有原来的市场。通过保持甚至扩大生产规模,我每件产品的成本其实是降低了。所以虽然单件产品利润降低,但我的总量大,成本低,总体利润仍然不错。”
未来无限好——极限挑战,勇者必胜
“极限挑战,勇者必胜!”在黄德奇的调查报告开头,用了这样一句话。
也许是调查中企业的精神状态感染了他,他觉得,目前的种种忧患,可能也是一个让温州中小企业脱胎换骨的机会。
“瑞安市3大主导产业、6大传统产业,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2007年的750亿元产值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仅为10%,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还有,大多数老板的法律意识不够强,管理水平不够高。”
黄德奇给记者讲了个故事。有一家企业,给员工发年终剩余工资时忘了让员工签字。本以为当众发放,不可能耍赖,结果有一位员工离厂时利用手续上的漏洞反告业主赖账不付工资,让老板上法庭打官司,气得老板无计可施。
“2008年的形势可能非常严峻,但也有很多机会。比如《劳动合同法》的推行,可以让更多企业主去规范自己的生产,变成更现代化的企业。比如行业的不景气,会让有活力的强势企业有机会整合集聚、调整提升,变成更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周德文还告诉记者:“有的人也许濒临破产,有的人也许勉强生存,有的也许将出走异国他乡,但能通过考验生存下来的,必然是更好的企业。所以我对温州企业的未来很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