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电调价雪上加霜 纺织为电价上涨多掏37.5亿
“接下来的日子简直不可想像。”20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油电价格上调的第二天,广东省东莞市某出口企业的负责人陈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长吁短叹。看着周围一家家倒闭的企业,他不知道自己的工厂在未来还能撑多久。
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断而来的成本压力使得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日子日趋艰难。虽说,此次油电价格的上调早已是在意料之中,但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却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测算,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则纺织行业一年将增加用电负担37.5亿元,这一支出约占到2007年行业利润总额的3.2%。
不仅如此,由于棉纺企业原料(棉花等)及产成品主要通过公路运输发送,此次油价大涨近20%,运费成本必定会增加。业内人士表示:“上涨运费也只是时间问题。这一部分成本增加很大程度上仍需要棉纺企业自己消化。”
在他看来,运输成本和能源涨价的压力下,纺织行业受到的冲击是长期而残酷的。“由于向下游用户转移涨价的能力又极其有限,因此行业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利润就像刀片一样薄。”
利润增长遭遇瓶颈
“油价电价只占纺织行业成本5%左右,对企业影响还不能说很大。”昨日,汪前进在与记者分析油电价格上涨对纺织企业的影响时强调,不断升值的人民币才是吞噬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
浙江萧山一位生产服装面料的企业女老板说,一笔100万美元的订单,要求一个月交货,如果合同在5月初签订,市场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值为7.00,到了5月末交货时就升为6.94,这意味着仅仅因为人民币升值,这笔订单就让企业减少了6万元人民币的利润。
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全国140多家纺织企业中,八成企业平均净利率低于5%,其中39%的企业平均净利率低于3%,平均净利率在3%-5%的企业占41%,平均净利率在8%-12%的仅占6%。
中央财经大学2月初的一次调研显示:由于一些出口企业对人民币对美元在未来的升值幅度以及升值时间都不能很好的预期,导致大部分出口企业只能被动接受订单生产而不能大规模的主动生产来扩大市场。
更多的企业在不断削减的利润面前则选择了减少订单。昨日本报记者从广东省中山市检验检疫局获悉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五月广东中山输美服装809万件,货值8171.2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及货值均大幅下降,其中出口数量下降50%,货值下降逾30%。
“出口企业利润增长正在遭遇瓶颈。”中央财经大学的郭田勇告诉记者,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低利润率仍然是目前我国出口企业的一大特征,出口企业近三年平均利润增长率主要集中在4%以下以及4%-6%。这与我国GDP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不相匹配。
出口退税回调短期无望
从今年年初开始就不断有传闻说,国家将会出台政策扶持纺织企业。其中,最为可能推出的一项政策就是出口退税回调。
有消息称,退税调整方案已经上交至国务院,目前还在等待批复。据一些接近政策研究人士透露,日前新成立的信息和工业化部下发了一封汇集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棉花协会等多部委和行业协会建议的意见函。这份文件建议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从11%回调至13%,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1%回调至15%。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赵玉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政府下调出口退税率时,并没有意识到国际形势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出口大幅降低,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得一些行业利润不断走低。
在她看来,“回调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回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与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所背离。此前两轮出口退税政策的大范围调整,本是为了推动纺织服装这类传统制造业转型,提高附加值。
不仅如此,这对国家财政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据测算,以去年中国纺织品服装接近一千七百亿美元的出口额计算,上调百分之一退税率就意味着国家要出资一百七十亿美元。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的考虑,纺织企业的出口退税回调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商务部财务司司长李荣灿日前在公开场合的表示,更是对那些期待出口退税回调企业当头一棒。
李荣灿表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委将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相对稳定,近期不会有新的出口退税动议。李荣灿称,上述政策出台导致了企业出口利润下降约2.01%,因此近期出口退税政策不会作大面积的调整。相反,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可能提高一些比例。
据一些内部人士透露,倘若政策真要调整,那么二季度数据密集推出后的7月将是政策推出的时间点。
出口企业开始向内陆进军
“把希望寄托在出口退税回调上终究不是一个长久之策。”位于东莞的这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年前,他们在东莞的厂子就已经人去楼空,工厂的大部分机器和员工都已经转移到了湖南湖北。
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对于出口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仍然需要保护,而面对东部沿海地区地价以及相关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对这些中小型出口企业向内地落后地区转移的政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经济学家樊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中国来讲,最好的办法和最理想的出路,就是不要让它(纺织业)转移到外国去。”在他看来,应该是转移到内陆地区,继续在中国创造就业。
尽管越南、印度等国比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给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挑战。但是更多的东部纺织企业选择向内陆转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弥补方式。中国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也这样表示。
不仅仅是产业转移的事情,如果继续从事这种低附加值的生产,只会使得沿海目前的现状在内地重演。郭田勇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出口企业还应该尽快着手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