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鞋业在改良中蜕变
扎堆于民营经济的广东制鞋目前正遭受的洗牌阵痛。有资料表明,广东鞋企有五六千家,主要集中在惠州、东莞、广州、鹤山和中山这几个城市,但超过80%以上企业是采取加工贸易的形式。另一项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的皮革、服装、鞋帽业,占据了全省用工的25%,但只创造了8.5%的附加值。加上自主品牌上缺少,一旦外部施压,只能被动地“挨打”。所以,同样面对人民币升值、国际制裁、原材料成本上涨及宏观调控等外部大环境,与江浙闽制鞋基地相比,广东所受的冲击就更大。
当前,重新审视广东鞋业的市场定位和瓶颈所在,研究发挥广东鞋业在中国鞋业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并“对症下药”,已成为确保广东鞋业突破重围,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广大鞋业人的一致愿望。
自研自创转型升值
“光靠引用创新也不行,必须要自主研发创新”。资深鞋业人士呼吁,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地处中国鞋业的信息中心、资讯中心和设计开发的前沿阵地的广州鞋企,尤其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优势转变。
当有了科技优势,那怎么样把它体现出来,答案很简单:依靠品牌。
陈家文认为,要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实现从贴牌向自创品牌的转变,否则,广州鞋业很难摆脱“加工厂”的命运,只能赚点“加工费”。
国内外市场同时开拓
陈家文表示,面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和今后可能出现的其他贸易磨擦,条件成熟的企业应选择进一步开拓其他国际市场。他坦言,近两年,活跃在黑龙江、黑河两岸的“灰色出口贸易”很繁忙,另一方面,广东鞋企针对中东等国的出口也有较大提升。
但实际上,由于工人技术熟练程度低等原因,近一两年的鞋企外迁(尤其是印度、越南)实践并不完全理想。广州鞋业商会秘书长陈小敏说:“中国市场那么大,不要把眼光总盯着出口!出口产品在国内市场同样是适销的。”
产业升级实现新飞跃
20年来通过三来一补、合资合作等,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和材料,广东省的皮革、制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广东省鞋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广东制造”甚至成为质优价廉的代名词。所以专家们认为:广东具有制造基础扎实、市场运作规范、产业配套齐全、人力资源充足、政府服务到位、政治环境宽松等非常有利的条件,适合皮革、制鞋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仍普遍存在。虽有问题和困难,但可以通过改造、调整和提升来解决。
近年来广州鞋业在技术研发、商贸流通领域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后劲十足。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皮革、制鞋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机遇。目前,广东具有皮革、制鞋类产业集群特征的专业县、区有8个,发展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