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远安桑蚕业出口创收提前过半
“东桑西移”是指我国将逐步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蚕丝产业发展战略。随着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省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
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虽然相对落后,但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备发展蚕茧丝产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将蚕茧产区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对稳定我国蚕丝产业、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都有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应和推进这一发展态势,商务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今年以来,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商务局积极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前后有7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截止到目前,远安县已完成外贸出口267.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外贸出口实现提前过半。外贸出口后劲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出口额可达550万美元。
近年来,远安县将蚕种培育、桑园基地建设、茧丝绸一条龙加工、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作为兴县富民的一项战略措施,成为全县出口创收的一大亮点。
丝绸产品历来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国际市场上的丝绸产品有70%出自中国。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预测和我国经济学家分析,本世纪全世界蚕丝需求量将呈稳定增长之势。同时,随着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打破了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限制,使我国茧丝行业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懈努力,远安县到2006年已建成桑园基地5万亩,年养蚕5.2万张(种纸),达到年产鲜茧1864吨,真丝系列服饰20万套的生产水平。桑蚕产业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远安县也成为湖北省最大的集蚕种培育生产、桑蚕基地建设、茧丝绸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化桑蚕产业基地。
远安县是人类养蚕缫丝始祖———嫘祖的故乡,栽桑养蚕是远安农业传统产业。远安县具有独特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农户有栽桑养蚕的传统,拥有一大批熟练掌握栽桑养蚕技术的劳动力,所产蚕茧形大、出丝率高,以产地苟家垭命名的“垭丝”,色泽洁白,茧丝长,抗拉力强,手感柔软,抱合力强,是上乘的天然丝织原料,目前生产的白厂丝等级均在4A级以上,是湖北省商检局出口免检产品。
作为远安县的桑蚕产业龙头,远安县德中茧丝有限责任公司占地405亩,养蚕室10000平方米、催青保种室800平米、可储藏20万张蚕种的冷库1座,桑园200亩,场农业队有桑园800亩;苟家垭、林庄、田家场等3个原种培育基地有桑园3000亩,年蚕种生产能力达15~20万张。该场生产的“沮漳”系列蚕种,主要品种有“春蕾×镇珠”、“黄鹤×朝霞”等,产品质量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畅销湖南、河南、四川、广西、北京等9个省(市)32个县市,深受广大用户好评。
据了解,远安县将投资1380万元筹建“远安万亩生态桑园基地”,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3496万元,桑农人均增收1165元。另外,该项目将增加绿色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及减少森林资源砍伐量以外,还将对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就业及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将发挥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