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数据反照纺织业现状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8.2%,创近年来的新高。另外,5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7.7%,告别了在8%高位上运行的态势,比4月份下降0.4%。
按经济学的观点,PPI是CPI的先行指标,它对CPI的影响在3个月到半年的周期后实现,这就意味着虽然5月份CPI比4月份下降0.4%,但在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将继续面临通货膨胀危险的考验。而5月份CPI的回落,除了证明中央从紧的金融政策在发挥作用外,也表明中国纺织业仍有一段日子需要挺过去。
从数据看纺织业的困境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PPI同比上涨的8.2%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9%;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2%,其中,采掘工业上涨25.9%,原料工业上涨10.9%,加工工业上涨6.3%。
在纺织归口统计的生活资料工业品中,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0%,一般日用品类上涨3.9%,而衣着类仅上涨2.4%。
从分品种统计数据看,在化工产品价格类别中,几乎所有的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而涤纶长丝却下降了4.6%。
同样,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中,城市上涨了7.3%,农村上涨了8.5%;食品价格上涨了19.9%,而衣着类价格同比则下降1.5%,其中,服装价格下降1.6%。
所有的数据表明,在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中,中国纺织工业正在承受严峻的考验。企业一方面要承受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的上涨,一方面要忍受国际和国内市场不景气造成的产品价格跌落;既要承受人民币汇率变化和金融政策带来的资金紧缺还要为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平抑物价做出贡献。
冲击剑指化纤行业
从5月份的PPI数据来看,国内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0.9%,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原油价格屡创新高,是推动PPI上涨的重要动力。
沙特阿拉伯王国石油大臣纳伊米近日表示,近期国际油价飞涨,其主要原因不是供需基本面发生变化,而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他指出,油价在过去的5年中翻了两番,在美元不断贬值和投机炒作中愈演愈烈,这已经超出了石油输出国的控制范围。
事实上,一些掌握资金与资本话语权的国际金融寡头或产业大鳄,利用花样繁多的金融工具与经济理论,采用“长期趋势短期化”手法,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场所制造疑云,引起价格动荡,从而在巨大的价格落差中牟取暴利。这种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掠夺,不仅加剧了全球利益格局的失衡,也诱发了全球新一轮通货膨胀,使更多地区、更多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并打乱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程,使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经济前景变得难以预测。
现在,只要沾上石油的行业就免不了受波及。从事纺织工业原料生产的化纤业和石油的关系从根上就密不可分。面对国际油价飞涨引发的进口化纤原料价格上升,一位化纤界资深人士指出,作为化纤合成原料主要供应商和具有价格垄断权的跨国公司,本来就有丰厚的商业利润,现在他们趁着油价飞涨,在攫取暴利的同时,将能源价格危机转嫁给我们,而我们因为在原材料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不接受就意味着关闭企业、停止生产。
值得关注的是,从PPI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今年下半年化纤产品的价格几乎没有上涨的空间。从CPI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纺织工业的下游产业如面料、服装等价格目前还处于负增长,即使能在PPI的先导作用下实现大约2%的价格增长,又能给化纤业带来多少机会?
实现行业平稳还看政策
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压力,今年我国改变了宏观调控的政策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两稳”变成“一稳一紧”,即宏观调控政策从原来的“稳健型财政政策和紧缩型货币政策”转变为“扩张型财政政策和紧缩型货币政策”。
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出现是由于抗震救灾的拉动。从目前来看,中央、地方银行合计约2000亿元人民币的新增投资正在有步骤地启动,其中大部分是非赢利性的政府消费和援助型的消费。这种投资型消费将有效地扩大内需,使我国在下半年出口萎缩的同时,内需得以保持增长。这种投资性内需的增长会产生许多间接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使下半年出现一个新的增长推动力。
紧缩的货币政策直接受到外围市场和利率大幅度下降的制约,使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而人民币加速升值和美元的强势贬值构成了现代国际经济的一种平衡。
目前,大多数出口型纺织企业在对外接单时,将今年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锁定在6.5:1。有经济学家指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依赖内需的增长,所以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原来的出口——投资——消费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而这将是一个比较和谐的增长模式。
同时,这种增长模式对纺织工业的影响也应该是积极的,它将促使许多拥有规模和资金,拥有技术、人才和产品优势的外向型企业“掉头”开发国内市场,国内纺织品市场也会因为这些能代表中国纺织业高水平军团的“回归”而变得热闹非凡。同业者之间的竞争将很激烈,新一轮的“洗牌”将难以避免,但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付出的代价。否则,按现在这种生存状态,一两年后被迫倒闭的企业将不在少数。
中国的纺织行业能不能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能不能避免发展进程中的大起大落,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尤其离不开政策的适时引导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