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下世界经济和能源结构的历史变迁机遇
理财周报资本市场研究员江勋/文
自1967年开始,石油替代煤炭成为世界第一能源,它也就成为世界第一难题。
高油价是如何炼成的?
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历史走势,我们似乎感到一点安慰,因为早在1870年代,油价就已经破百了。“石油危机”也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才有,因为1967年之前的世界能源结构都是多元的:石油、煤炭、柴禾。公认的石油危机是1973年、1979年、1990年三次,但是明显的,石油价格危机在历史上已经有八次之多,此外的原油价格保持平稳的增长,均价在20美元左右。但每一次的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来说无疑都是灾难性的。
先来说,高油价是如何炼成的呢?被广泛接受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资源稀缺性、美元贬值、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地缘政治等。我们确信美元贬值因素在其中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甚至可以认为,美元贬值和油价高攀之间的绑架关系,是美国维护低油价追求高增长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进一步的,我们想要知道石油价格和新能源之间是如何关联。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石油牛市时,就是新能源热闹的时候,第一次能源危机开始以政府主导的光伏能源产业,但大多数国家随后偃旗息鼓。第二次能源危机再刺激了核能的开发,其余新能源也是昙花一现。第三次危机以后风能、太阳能、核能才得到广泛的发展,21世纪以来的石油大牛市更是让新能源遍地开花。这是何故呢?
油价长周期波动:新旧能源、劳动生产率与美元
上述因素都无法回答:油价是否超过承受极限?因为,历次石油危机峰值之间相差太大。1999年以来的石油价格从9.96美元/桶,上涨到目前的140美元/桶,是第一次危机的12倍,第二次危机的4倍多,第三次危机的3倍多,让人瞠目结舌,而这居然还没到临界点。
实际上,有学者已经指出自1859年现代石油工业在美国诞生,在149年国际油价变动的历史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长期高油价与长期低油价相互交替现象。若将一个高油价时期及其后的低油价时期定义为一个油价波动的长周期,则在144年国际油价变动中存在着五个完整的油价波动长周期,分别为1861-1891年、1892-1914年、1915-1945年、1946-1970年、1971-1999年2月,1999年至今正处于第六次长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或高油价阶段。
各个油价波动长周期的时间大致相等,周期平均长度约28年,最短的长周期约25年,每个周期的高油价阶段和低油价阶段均在10年以上。从这个规律来推算的话,我们认为以100美元为中枢的高油价时代恐怕还要持续数年。
如何解释呢?从供给方面看,BP能源统计显示,近30年来标志原油长期供给指标的储采比并未出现回落,甚至比70年代初还略有提高,这说明,石油资源的耗竭性目前还不是影响油价长周期变动的因素。但EIA数据则显示,全球剩余产能却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急剧下降,70年代初1200万桶/天,目前仅为300万桶/天,仅次于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机,的确令人担忧。
而我们认为这是世界生产力变化的结果,如果看每一轮“跌—涨”周期,也就是U形图,每一次油价走跌基本都是技术革新引起,而油价走高则是这一轮技术革命陷入困境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比如1870年代的电气化、1890年代现代科学技术诞生、一战时期的工业精细化、80年代集成电路及其后的网络科技,都导致了石油熊市,而10多年后,产业升级完成后走向规模化扩张,生产率重新走低,经济增速放缓后各国通常开始降息刺激经济发展,于是泛滥的流动性和滞涨的产业合力将油价再次推高。此后必须要来一场新的革命才能缓解能源危机,如是反复。那么,此轮石油超级牛市暗示什么革命呢?从全球看我们还未能发现新一轮纯技术革命的迹象,那么新能源革命就顺理成章了。
从这一宏观逻辑看,美元与能源的支配关系应该反过来,美元如何走向决定权在新能源手中,美元此轮长周期贬值,实际上是发达经济体近10年来劳动生产率持续低下的结果,而此前新能源雷声大雨点小,是因为生产方式的革新能够提供提高生产率的动能;那么,只要新能源革命未能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美元必将长期弱势,油价也就必然高位盘旋,实体经济就只能不断去试探承受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