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成台企消失之说不是事实
不少台商质疑某调查报告市外经贸局表示去年有200多台企终止合同
广东省情调研中心日前发布《2008广东省情调查报告(2007年度)》(经济形势篇)(以下简称“报告”),称东莞约8000家台企中,去年约有两成消失。不少台商认为,尽管台企面临重重困境,但这一说法还是过于夸张。
调查报告
约8000家台企消失两成
据媒体报道,该报告指出,面对内忧外患,广东制造业开始尝试产业升级,但一些在自主品牌方面尚未形成优势的企业,只能选择向低价和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地方迁移。东莞台资总数约8000家,2007年东莞约有两成台资企业消失了。
按此计算,东莞去年约有一千五六百家台资企业“消失”。广东省情调研中心有关人士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消失”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倒闭,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山区或东西两翼转移。“报告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其他研究,也有的是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该人士说。
台商说法
“我不认为这是事实”
台商赖先生认为,这个数据没有夸大。他认为,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台企的日子不好过。在他看来,东莞有两三千家台企倒闭或迁走,其中长安、厚街最多。
不过台商叶宏灯认为,这一说法没有根据。叶宏灯是首批入莞投资的台商之一,曾连任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以下简称“台商协会”)第二、三届会长,现为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他说:“我不认为这是事实。目前东莞的台资企业总数在6500家左右,没有达到8000家的规模。”而在今年4月,东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黄双福会见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一行时表示,东莞是祖国大陆台商投资的密集地,已拥有5150家台资企业,约占全国1/9。
东莞市台商协会厚街分会有关人士说,这个数字太夸张了。据介绍,厚街共有台资企业400多家,台企数量仅次于长安和虎门。据统计,去年200多家会员企业中,只有不到10家企业关停,这些企业的规模偏小。该人士表示,这些小企业关停给有实力的企业带来商机,他们的客户资源会转移到更有实力的企业。东莞台商协会南城分会的高秘书长说,南城只有几家台企倒闭或迁走。
台商苏老板到东莞10多年了,目前在桥头养猪。苏老板认为,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台企会迁走一部分,但并没有上千家,桥头镇也就几家台企关闭。苏老板说,其实台商很早就对困境有了心理准备,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为了应对目前的困局,尽管有几个朋友将工厂迁往越南等地,但大部分人的生意都比较稳定。
而据东莞市外经贸局等部门调查,去年东莞有200多家台企终止了合同,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在制鞋、五金、纺织、家具等行业。
存在问题
台商遭遇四大关键性问题
尽管对上述数据有异议,但接受采访的台商表示,从去年开始,成本增加很多,生意越来越难做。叶宏灯认为,台商遇到的关键性问题,首先是作为台商制造最大供应市场的美国需求量减少,这必然导致台资制造工厂产能过剩,效益大大下滑;其次是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导致全球物料、民生用品以及能源的上涨,大大增加了制造成本;第三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第四是国内加工贸易政策的变化。
据赖先生介绍,从去年到今年,他的玩具厂的成本增加了30%以上,虽然没有亏本,但是利润空间很小。
厚街一家生产女用手袋的台资手袋厂负责人说,从去年开始,公司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该公司的产品出口到美国等国家,每个月出口量达25万件。受人民币升值影响,公司的成本增加5%—10%。而受《劳动合同法》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影响,公司的用工成本也大幅增加,公司每个月要为每个工人增加140元左右的开支,按照公司1500名工人计算,每个月的劳动力成本要增加20万元。
应对办法
台企应开源节流提高竞争力
在叶宏灯看来,今年是台企生存相当严峻的一年,而且越到年尾,随着美国经济的下滑,会显得更加严重。但是他认为台企具有“韧性”,因而看好在莞台企的根植性。叶宏灯说:“台商扮演的角色就是全球经济链中的一环,这个环节很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在过去的30年中,台商应对了各种环境的变化,对国际环境变化的耐力是很强的。”
叶宏灯说,他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更多的台企本身正在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且在产品、渠道、融资等多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叶宏灯也坦言,台商也更希望在这个时候得到政府多些支持。
东莞市台商投资协会南城分会的高秘书长则表示,台企要考虑开源节流,同时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厚街某手袋厂的负责人表示,工厂打算通过改善内部管理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如改善生产方式、减少加班、节约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