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业产业转移:遇“水土不服”
珠三角部分企业,从去年起就开始掀起一阵迁厂潮,把工厂搬到国外或中西部。但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已实现转移的企业日子并不好过。
某台资鞋厂从广东迁到印度已有一段时间。2007年,某国际尖端运动鞋品牌给其在印度鞋厂下订单120万双,但该厂实际只生产了20多万双订单,亏损大概800万元美金。
另外一家外迁越南的台资鞋厂,近期遭遇工人罢工,设备被砸,厂房被烧。越南《劳动报》报道,今年来,越南南部工人罢工事件不断,已经发生数十起,并呈上升趋势。据法新社4月2日报道,至少1.5万人参加了罢工,要求厂方提高薪酬,以应对越南国内不断飞涨的物价。
调查发现,为了给企业找到新的落脚点,目前还有不少中小企业老板奔走于越南、印尼、印度、孟加拉、柬埔寨等地,显得那样无奈和无助……
与中国国内相比,虽然上述国家和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相对低廉,但是由于缺少熟练的产业工人、完善的产业链条,加之语言、宗教及生活习惯的障碍,许多企业并没有获得想像中的效益。将目光投向中西部的企业也遇到不少困难。
佛山一家服装公司市场负责人陈小姐告诉记者,今年出口下降了两到三成,主要是中东地区下滑比较厉害,香港的代理商也出现了很大下降。现在,公司把市场拓展的重点放在国内,出口和内销基本上已是五五开。不过,“内销没有外贸单纯,内地的商业氛围不如广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销商经常拖欠货款。”
除了销售,工厂也纷纷迁往内地,主要的目的地是湖南和江西。佛山这家服装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先行者。
“款式变化快、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的时装,仍然留在广东的工厂生产,迁往内地的主要是成衣生产线。”陈小姐介绍说,“目前内地的工资水平很难吸引在广东打工的工人返乡就业,当地招募的工人技术水平较差,而且缺少面料、印染等配套工厂。”
由此看来,内迁的企业同样出现了种种“水土不服”的病症。
据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介绍,以鞋业为例,目前较为成功的只有江西赣州华坚鞋业及宝城江西上高裕盛鞋业,其他多数鞋厂都还处在磨合期,必须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目前,大多数内迁鞋厂还属于加工厂性质,主要以鞋面加工为主,其他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仍然放在广东。
正是转移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迫使广东朝“总部经济”方向迈进。把企业总部、品牌、技术研发等部门留在广东,把需要大量土地和密集劳动力的工厂放在内地,成为很多企业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