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郑秀康-中国优秀企业家
郑秀康夫妇就在租借来的狭窄的卧室里,利用床前仅3平方米的天地,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每天从早到晚抓住一切空隙做鞋,一天他能做3双,那就赚十几块,一个月下来就是几百元钱;这对只拿51元工资的郑秀康,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1980年,郑秀康决定全力投入制鞋。他向工厂提出停薪留职。
1985年,国家允许个体户办厂的文件上午传达,下午他就去注册了鸿盛皮鞋厂,并注册了鸿盛商标,鸿盛皮鞋很快进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浙江长城鞋业公司董事长,业内外公认的"鞋王"。13岁进机械厂当学徒,19岁当车间主任,32岁缝出第一双鞋,在即将升任副厂长时辞职创业,助手就是妻子。1990年,长城鞋业公司成立;1993年长城实现机械化作业;1999年,长城旗下的"康奈"成为"中国驰名商标"。郑秀康为人忠厚,性格内敛,具有温州老板普遍缺少的平实气息。
1987年8月8日,是每一个温州人不会忘记的日子。杭州武林门火烧温州劣质鞋,武汉、重庆、大连等地也跟着燃起了焚烧温州鞋的烈火,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拒绝销售温州鞋,各大商场也相继将温州鞋扫地出门。温州的制鞋厂家纷纷隐姓埋名,许多温州人不敢再打“温州制造”的字样。
聪慧的郑秀康对这把烈火思考得深远。此时,他向鸿盛的全体职工响亮地提出“修造质量的长城、信誉的长城”的口号,要求把好每一道关口,决不让一双有质量问题的皮鞋流到市场中去!
这场大火后,温州市、区都组织了皮鞋业协会,成立质量监测中心,没有中心盖章不许出售,然而对鸿盛的鞋,却予以“免检”,因为公认质量好。
再严格监测,也难以再赢得市场,不少厂家便只好隐去“出身”,借上海等外地的牌子以求生存。
“那几年,温州鞋业无可奈何,一直抬不起头来,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温州的品牌重新响起来。在加强质量管理、技术改造的同时,我们认识到绝不能只走借牌销售这条路,要重塑温州品牌。”
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周津淼介绍说,注册康奈商标是郑秀康在这一时期提出来的。他们便设计了这个昂首挺胸的人头像,和郑董事长一起去北京找国家工商局注册。人头形商标当时在商标领域还没有先例,国家工商局领导理解他们创牌的心情,经过研究,批准我们注册。但当时商标处一个处长告诉他们,长城商标已有人注册了,要再想一个商标名称。他说,这个人头像很好,昂首、自信、意气风发,建议我们叫康奈。
那位处长说,康字打头,寓意健康发展,奈字也有长处,一是此字中国人很少用,注册成功性比较大;二是康奈这个名字顺口,念起来还蛮有洋味,有助于产品今后进入国际市场。郑秀康一听有道理,就确定了这个商标,阐释为“健康发展,其奈我何”。
从台湾企业里偷拳学艺:
郑秀康开了温州鞋业机械化的先河
郑秀康的创业从1500元起步,经过20多年努力,今天已拥有了3亿元的资产规模,在刚刚过去的2002年产值就达7个亿,那么康奈是如何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呢?
杭州武林门的一把火,使郑秀康意识到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1988年,他便到全国各城市搞调查,通过调查郑秀康发现,中国的皮鞋业当时基本上以手工制作为主,装备水平很低。1989年,他又踏上了被誉为世界鞋都的意大利,看着一双双工艺精湛的皮鞋在流水线上制造出来,他着迷了。意大利朋友向他介绍的情况使他发现,制鞋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发生战略性转移,六七十年代鞋业转向韩国和我国台湾,现在中国内地正在成为鞋业发展的下一个目标,他看到了中国鞋业的机遇和希望。他下定决心,要改变中国制鞋现状,修筑一座以质量为基础的现代化鞋业长城。
1989年春,他把皮鞋厂改名为长城鞋业公司。在公司成立大会上,他吐露了自己的心声:“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之魂。我们公司取名长城,就是鞭策自己要振兴民族工业,要修筑信誉长城、质量长城。”
1990年,他投入120多万元着手搞技改,创出了温州第一条机械化流水线。随后,引进台湾鞋业生产流水线,引进意大利鞋业生产流水线,在温州制鞋史上,康奈为机械化制鞋开了先河,制鞋产量也比过去翻了一倍。郑秀康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