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企业转移:两难的困惑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以往似乎可以无限量供应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看起来正在接近极限。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给出口导向型的制造商带来了困难
已是下班时分,但厂区里走出的工人并不很多,散散落落地不成群。一段时间来的暴雨,将各家厂区门口招聘员工的红纸告示竖着撕开了一大截。
东莞——这座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南部制造业中心城市,似乎也洗去了它以往一贯喧嚣的铅尘。
高峰时期曾雇用着近万名员工的多处厂区,此刻却静悄悄的、空荡荡的没有人气,只留下几名保管人员或是保安,懒散散地闲坐在警卫室里,口吐着一圈又一圈的烟圈。
“企业少了,厂房空了,租金降了,经济总量少了,增速也放缓了。”近年来,东莞市的外资企业确实像刮台风一样搬走,其中厚街镇上,一年半的工夫就走了74家外资企业。东莞的地方官员坦承,一度为当地GDP超额贡献的外资企业的不断外迁,令政府最近比较头疼。
低劳力成本不再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以往似乎可以无限量供应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看起来正在接近极限。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给出口导向型的制造商带来了困难。
据香港工业总会的调查,在珠三角有经营活动的7万多家企业中,有10%的港资企业今年将可能倒闭,37.3%的港资企业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线搬离珠三角,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上海美国商会关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显示:54%的受访对象认为,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优势正在迅速流失,一半以上的调查者认为,印度、泰国、越南正在挑战着中国的原有优势,至少有近五分之一的公司已经决定将其在中国运营的业务(或者部分业务)转移到亚洲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去,类似越南及印度等低成本国家设厂。
而此份调查报告的负责人,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副总裁何德高(Ron Haddock)也同样声称,全球化的确在各处进行,中国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低成本)。
在回复记者的邮件中,何德高表示,决定要迁移到东南亚国家的在华美国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公司,劳动力构成了他们竞争的主要成本。
“劳动力成本很显著地被视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何德高称,“很显然,中国作为劳动力洼地的时代已经不再。这些公司认为除了劳动力成本领先中国外,东南亚国家现行的税收优惠、竞争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有五个方面都要比中国更诱惑人。”
这些企业的新增成本大约都达到50%左右,人力成本的上升就是直接原因。上述调查还显示,他们的管理层的工薪支出现在每年增加了9.1%,白领支出增加了10.3%,蓝领工人的劳动力涨了7.6%,原材料也上涨了7.1%。综合而言,受访的公司表示,劳动力价格的变化增加了公司成本支出的5%,其他材料成本又多拿去了3%。
广东省统计局在今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自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以来,广东的最低工资标准再次上调,再加上其他因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估计会增加20%~30%,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很难通过技术提升来消化成本上升压力,预期会产生较大的亏损,考虑结束在珠三角的业务,将工厂迁往内陆或东南亚各国。
撤往东南亚、印度?
当中国市场成本发生变动并进而侵蚀到外企的利润时,选择撤离就成为外资最原始的商业冲动。有数据显示,仅2008年1月,就有60多家台资企业从东莞撤离。
广东省外经贸厅的调查数据显示,珠三角的外迁企业90%以上是港台企业,涉及的产品销售额为12.14亿元,约1.3万名员工。显然,从量上来看,港台企业是构成此番迁移的最主要阵容,也引起了官方的高度注意。
“我们知道这将会是非常困难的一年,当所有的不利因素集中爆发出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思索,我们到底得怎么办了。”香港纺织业联合会林宣武说。
对于多数有实力的企业来说,答案就在中国之外,东南亚国家低度开发但成长迅速的经济。据一位已经在越南西宁开办工厂的人士称,在中国要花1000元去请一个技术还不怎么样的工人,在越南只用500块钱就能搞定。
在中国各项成本出现显著劣势的时候,印度或者越南乃至其他东南亚国家新增了不少公司群。很显然,新增的项目往往都是有关从一些较高成本国家转移过来的某一新业务、新工厂或新办事处的记录,这似乎又刚好可以反映出公司转移项目在价值链上的稳步上升。
一家正在印度建立人力资源基础的软件公司经理向记者透露,之所以越来越多的IT公司也将外包业务发到印度去,除了印度领先中国的软件优势以外,更因为这里的人力资源基础相当廉价,“至少目前还是这样,非常适合挤压型成本管理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