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困惑:要“精神”还是要实惠?
一直将工业精神标榜为企业灵魂的要数格力集团的总裁董明珠。“如果没有比尔·盖茨放弃房地产暴利不赚,专心软件产业的‘傻劲’,就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所以,真正能支撑一个企业走向未来的不单是技术,还有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工业’。”这是2006年末董在一篇文章中的感言。
可惜的是,一直表示要专心于家电行业的格力也不得不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房地产。今年格力通过借壳海星科技,终于实现了房地产业务上市。21亿元的房地产资产注入了上市公司,为格力房地产的下一步发展提早做好了布局。
其实早在董明珠发表上述工业精神的言论之时,格力就已经开始减持格力电器股票,筹措了大笔资金。这些资金正是为其地产、石化业务的发展而准备。虽然董明珠一直表示要把主业做大做强,但格力集团副总裁、格力地产的操盘手鲁君驷还是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未来5年格力将加大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使销售额和利润的年递增速度不低于30%,成为格力集团又一大支柱产业。”
很难责怪格力口不对心,形势面前,所有“精神”都只是一种口号。在家电企业竞争日益加强,利润率进一步下降的背景下,看着竞争对手海尔之辈在发家区域将房地产运作得风生水起之时,再看看自己在珠海掌握的众多地皮,如果从为股东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精神来说,格力之作为无可厚非。长三角的示范作用
总体看来,制造业转向房地产的局面,珠三角企业还稍稍落后于其他区域,特别是长三角。
早在2005年,雅戈尔这个名义上纺织业的老大,其当年利润的50%以上是子公司雅戈尔置业所创造。到了格力开始准备全力进军地产之时,雅戈尔已经成为区域性的房地产公司,2006年其已在长三角多个重点城市获得了2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进入2008年,土地储备更增加到接近400万平方米,并且计划在短期内成为全国性的房地产公司。
反观珠三角,房地产业务能取得如此规模的业外企业几乎没有。即使是已经成功借壳上市的格力也只是表示“不仅仅是珠海的品牌,更成为区域性品牌”。
其实,珠三角企业涉足地产业务的时间并不比长三角晚。格力、美的等一系列的家电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有子公司专营房地产业务。但是90年代珠三角的一波房地产调整期,让这些大型企业看到了房地产业务的风险,例如从1997年到2002年广州的房价几乎向下调整了40%,这使得这些制造业企业的考虑更为谨慎。以至于美的集团一度暂缓自己的房地产业务,将资金投入到汽车制造业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此阶段珠三角制造业企业房地产业务介入不深。相对于长三角的大型企业,珠三角一带的中小企业数目更多。也许是船小好掉头,珠三角大量的中小企业主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意,将资金大量投入房地产市场。珠三角的独有经验
“广东的房地产已经发展了那么多年,自己再开一家房地产公司很难生存。”刘志明是佛山一家陶瓷企业的老板,去年年初他清算了自己的公司,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家房地产企业的项目中。他为这个项目提供资金,这家企业为其经营开发项目,利润均分。这种房地产投资型公司在珠三角成行成市,按东莞市工商局的统计,在2007年8月1日至2008年1月25日的近半年间,东莞总共注册了90家房地产投资或开发公司(不含中介和经纪)。新注册的房产投资公司,经营范围均涉及制造或贸易业务。
珠三角的房地产行业已发展多年,万科、碧桂园、保利、富力等全国性房企无不植根于珠三角。在许多行内人眼中,珠三角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已经进入寡头时代,行外人希望以新公司的形式进入难度颇大。
虽然广东的大型制造业转型没有可以与长三角“媲美”的案例,但以资金入股或者合作的情况却非常多。
2008年开始,珠三角的大型制造企业不再满足于资金提供者的角色。格力、美的,甚至与华侨城是姊妹公司的康佳都表示要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务。如果有人以“工业精神”质疑其业务变化,不妨直接引用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的话辩解:“如果没有进入到地产和金融投资,雅戈尔不可能有200多亿元的净资产。而这对雅戈尔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金融支撑。”
希望在耀眼的金钱光环下,他们依然惦记董明珠所提的“工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