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宏观政策展望:无需更紧亦不能贸然放松
据报道,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将于本周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被预计会关系到下半年宏观政策走向,因此颇令各方关注。
中国东部地区一些出口型企业倒闭已成事实,出口、投资以及信贷等宏观经济数据增速也都有明显回落,因此,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取代抑制通胀似有坚定理由。需要分清的是,企业倒闭和经济放缓是转型和抑制通胀的代价,还是已经超出意料的现实。目前,没有竞争力企业的倒闭是经济转型的必然之果,说明升值与货币紧缩政策已经起到应有作用。为稳定经济,在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确无必要继续采取更为紧缩政策,但亦无必要放松。
可以看看一些其他国家的例子。在1963-1969年,日本的生产能力提高了40%,西德提高了10%。其间,西德则连续两次升值,在1960-1965年间和1965-1970年间的西德经济增长率为5%、4.7%,而日本则为10%、11.6%,日本因此认为日元升值会使经济增长减速而拒绝升值,因此外汇储备迅速上升,到1971年升至76亿美元。
1970年代,出于对日元的升值预期,从1971-1973年,日本外汇储备从79亿美元猛增到190亿美元。为了防止日元升值后出现萧条,日本银行开始降低利率。同时,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把过量的货币导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银行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发行了大量债券,目的是为公共部门筹集资金。为了应对通胀,日本紧缩货币供应,企业也减少了对银行的依赖,但企业债券大幅增加。与此同时,日本为了维持汇率,对外汇市场进行了干预,导致货币投放量过多。
1985年,广场协议导致日元迅速升值后,日本出现中小型企业恶化、国民收入负增长、出口下滑、企业利润降低等,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群体要求政府采取应对措施。1986年到1987年,日本利率连降五次,从5%到2.5%,同时出售日元干预日元升值,增加了国内货币供应。虽刺激增长,但是没有解决效率问题,引起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
目前的情形与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中国和日本都注重经济增长而采取保守的汇率政策,也都因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美元汇率的变化而遭受更大压力,跟随美元变化而来的是石油危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与货币紧缩必然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大型企业利润降低,但需要警惕“扩大内需”的论调,在消费空间不大、产能过剩和生产率难以提高的情况下,资金只能涌向资产市场,与蛰伏的热钱共同制造泡沫与通货膨胀。
因此,目前大量中小出口企业以及高耗能企业的倒闭是转型的必然,不能贸然因为出口企业的压力而采取放松的政策,中国的转型必然需要过几年紧日子。事实上,日本也曾试图“转型”,而保持稳定与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之间存在的矛盾正是日本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稳定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的稳定和增多;而结构升级主要包含:产业内通过竞争以破产的方式消除效率低下的公司、整个经济体系中的资本和劳动力告别夕阳产业。日本为了保持低失业率维持稳定,付出了惨重代价,夕阳产业与低效率企业都得以生存,以至于经济结构的升级成为泡影,最终资本流入资产部门,酿成泡沫。中国的经济转型务必警惕以就业为代价保护那些效率过低的企业。
另外,金融部门要防止规避间接融资,通过批准和发行公司债与地方政府债券来刺激经济,当前已有开发债券市场的呼声;政府还应该开放服务业的垄断领域,并支持中小企业从事服务业;最后,中央政府要严控投资规模,尤其防止中西部地区的低水平重复的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