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VS网盛生意宝之战 上演B2B"赤壁大战"
欲破马公 须用火攻
使出绝招 直击七寸!
后来居上、实力雄厚的“阿里帝国”,企图一统江湖,出身草根、身经百战的网盛也试图“东山再起”,占据更多地盘。于是,在这一强一弱的“枭”与“谋”之间,便形成了攻守相交、犬牙交错的对峙态势。
面对“三江之内,风浪不息,铁锁连舟,如履平地”的抗战环境,“谋者”深知“欲破曹公,须用火攻”的道理。
为了在年交易额逾万亿的中国B2B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网盛在2006年底上市后就已燃起了一腔如火的热情。但是光有“火红”的心和“火热”的情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在与阿里的残酷竞争中摘到“盛夏的果实”,网盛需要的是“火速”的反应、“火爆”的产品和服务。
回顾网盛上市后的“近代史”,在正式进军中国综合B2B市场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网盛采取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大动作”:
年初,先是推出了“联盟网站-生意宝”(www.toocle.cn);随后,发动了“中国行业网站并购第一案”收购中国服装网,携手百度推出“生意广告联盟”,并迅速挥师国际B2B市场,推出了多国语言版B2B平台“国贸通”,紧接着又使出了针对“80后”为主的“创业团队计划”;又频频挥着“资本大棒”参股了食品、机械等行业网站,深耕“镇级商务网”,还携手“金融巨子”工商银行打造电子商务金融业务平台。2008年后,甚至干脆把公司名称“网盛科技”改成“网盛生意宝”,欲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宣传生意宝;两个月前更则一口“吞”下四家网站,通过全盘并购,一统原本纷乱的纺织、服装B2B江湖,进一步深化“小门户+联盟”战略在国民经济几大支柱产业的布局。
到了今年六月,更是抛出“杀手锏”:高调发布1800元超低价版“中国供应商”,与阿里巴巴展开激烈的B2B市场、客户“争夺战”,引得外贸与成本困境中的中小企业趋之若鹜,在B2B市场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浪。业内人士认为,网盛正以一种“价格屠夫”的姿态进军综合B2B市场,目标直指其同城商友阿里巴巴。
在孙德良眼里,看似强大的阿里巴巴集团犹如一只得病了的“纸老虎”,业务战略布线过于庞大,而七家公司中唯有B2B业务盈利,其余全部还在“烧钱”中。而近期马云又发话:在五年内淘宝上再烧掉20亿。而阿里的B2B业务又有70%左右的收入源来自其外贸产品——“中国供应商”,可见对其依赖性之强。
网盛生意宝此番通过大规模推广1800元超低价版“中国供应商”,犹如一把“利剑”直插阿里巴巴的“心脏”部位,剑锋不偏不倚,直击生死“要害”。
对此,而被捏住“七寸”的阿里巴巴在多次直面媒体采访时,不得不“保持了沉默”,以“欢迎对手、不予评论”之类的套话,希望“冷处理”,生怕进一步扩大影响、冲击市场、流失客户。
网盛的一系列“当作”无疑给业界和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其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推广,似乎却还没有达到与阿里全面抗衡的“火候”。
草船借箭 火烧马营
合纵连横 广结盟友
赤壁之战,绝对是是我国古代军事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以若克强的经典案例。
要取得“巷战”获胜的优势,不可或缺的因素当然是人才与执行团队的招揽。网盛欲“火攻”阿里,然而光有“箭”,没有“炮”则还不行,当务之急是赶制发射“利箭”的“火船”。而自建营销队伍虽然一悄悄开展,但要追上阿里,恐怕尚需时日,且坐失良机。那么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造一批快船?快速缩短与阿里在营销团队数量上的距离呢?
“赤壁之战”早已给出了答案——“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进而火攻马公,网盛或许能取得与阿里抗衡的最后胜利。
昨日,中国新闻社发布了一篇题为《网盛欲组织全国行业网站 共推低价中国供应商》的文章,不觉让人眼前一亮,感觉孙德良似乎找到了“草船借箭”的良策。
新闻里里传出“信号”:网盛生意宝的电话这些天都被打爆了,中小企业开始纷纷“转投”网盛生意宝的中国供应商;接下来网盛为进一步扩大“战果”、抢占“地盘”,欲组织全国行业网站,共推“1800元版中国供应商”,加大角逐综合B2B市场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