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羽绒服装业:压力带来的新契机
无惧洗牌
中国羽绒品牌国际化道路加速进行
品牌经营走向产业升级
2008年初的严寒,拯救了国内羽绒服厂家与商家。2007年虽然有部分厂家与商家已退出行业,但2006年带来的库存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在经过今年年初的雪灾后,厂家与商家的库存量得到了进一步消化。领略过2006年暖冬的羽绒服企业,多数在2007-2008秋冬新品开发上成为了一个点缀,其下级分销渠道开始瘦身,许多商场已经撤销了羽绒服经营板块,以至北方在2007-2008年羽绒服整体销量上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只是南方市场创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因此羽绒服的实际库存还有一个不小的数量,停留在销售通路的各个环节。
也正是由于前几年的大量库存,让羽绒服生产企业更加懂得了产量的控制,并且对产品附加值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
一.品牌附加值:
羽绒服企业家们逐渐意识到,要推出差异化的产品,更加细分市场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是创新一种产品,来引导消费者的需求。而这其中的关键,正是在对目标市场进行合理性细分和研判之后,结合自己公司的禀赋,做出自己品牌产品的定位策略。
质量和技术是其关键,比如在质量及技术上,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纳米技术引入防寒服领域,推出具有拒水、拒油、拒污功能的“纳米•抗菌”羽绒服,实现羽绒服在抗菌、护理、保养、洗涤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引爆羽绒服行业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品质升级。
品牌战略是每个企业在通向未来市场的道路上一座无法绕过的桥。根据麦肯的观点,品牌企业根据自己的品牌定位,对准目标市场,投放品牌,使得品牌能建立与其社会外部的营销现实关系、与消费者使用的内部心理关系和品牌自身所代表的产品内部关系的三重结构联系。而推动品牌向前的基本动力便是:声誉(信誉)和品牌信息。
品牌的信息和声誉越连贯和统一,品牌的魅力就越丰富,力度就越强;品牌的力度越强,品牌信用度的累积就越多;品牌信用度累积得越多,品牌所代表的权威性就越强;品牌所代表的权威性越强,品牌所带来的收益就越大;品牌的收益越大,就越有利于提升品牌的信息和声誉度,这便是品牌世界里的“匹格梅林效应”(Pygmalion effect)。
2008-2009年的羽绒服市场,在新品开发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格,走上欧美时装化的道路,价格定位将与国际接轨,提高档次,利润空间会比以往高。
二.流通、渠道:
流通领域销售环境不断提升,厂商联袂消化库存。羽绒服消费能力的提升,促使很多大型零售商场都把羽绒服作为其主导销售商品,成为特色经营的重要方向。主要体现在商场为羽绒服设立专卖场,并按儿童、老年、时尚、运动等主题划分销售区域,有一些商场为了帮助企业消化库存,还专门设立了特惠区,在保证品牌齐全的同时,人性化的布局更方便了消费者选购。另一方面,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增加了诸如洗涤、以旧换新、旧衣服回收等相关服务,吸引了更多消费者驻足。即便如此,上年的库存消化工作依然不容乐观。
因此,今年羽绒企业必须做好新的准备,迎接新产品高价位的发展趋势,整合资源努力避开库存产品与新品的正面冲击。
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时尚趋势化
受国际品牌陆续进入我国高端羽绒服市场的启发和影响,本土羽绒服品牌也开始大胆试水高端市场。尽管在本土羽绒服品牌中,超过千元的产品只占其品牌构成的一小部分,但这标志着国产品牌正向着如何提高品牌价值的方向转型,而不再像过去一样仅停留于简单的价格战阶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是简单的产品线上的价格厮杀,更重要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如何打造企业良好的竞争力,首先是企业要加大对各种要素资源的投入;在人力资本方面,打造富有绩效的员工体系;在资本市场方面,由于羽绒服业要伴随着成本的逐步增长和利润率的逐渐下降,因此对品牌要进行合理延伸、企业多元化经营以及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必要的收购和重组;在供应链及信息化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服装企业CAD/CAM的应用普及率以及企业Internet的上网率已达到80%以上,而我国羽绒服装企业要想赢得竞争,必须在信息化工程下对企业业务流程以及供应链管理进行适应市场的重新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