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棉花:数据之间如此矛盾 谁又能来破解
棉花和纺织行业的数据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先来看几组公开渠道发布的最新数据。
纺纱生产方面。国家发改委发布,6月份,全国纱产量200万吨,为历史最高产量。2008年1—6月,全国累计纱产量为1034.8万吨,同比增长11.3%。去年9月至今年6月,全国纱产量累计为1744.8万吨,同比增长11.3%。
棉花资源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24.2万吨,本年度已累计进口棉花204万吨,较同期增长13.9%。如不考虑期初库存因素,2007年度国内可供动态资源量为964万吨。
如果简单分析,我们会得出什么判断?纱线产量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产量继续增加,6月还创出了单月最高纪录。但纱产量与用棉量之间难以找到对应的因果关系,无法用数据解释市场反映出的现象。以现有的纱产量,按70%、60%、50%的耗棉比推算,用棉量分别为1220万吨、1046万吨、872.4万吨。市场如何呢,棉花销售缓慢,国家下调了临时滑准税、对新疆棉移库给予补贴,棉花价格走低,新疆棉出现了库存积压。
而去年同期,2007年6月份,我国纺织生产也是快速增长,全国纱产量183.4万吨,同比增长19.4%。2006年9月-2007年6月全国纱产量1564.39万吨,如果分别以70%、60%、50%的耗棉比计算,用棉量分别为1095万吨、938.6万吨、782.2万吨。如果也不考虑该年度期初库存,截止到当时,年度国内可供资源量为进口179.13万吨、加年度末调整后的产量750万吨、为929.13万吨。当时市场如何呢,市场价格出现上涨,国家抛储30万吨,新疆310万吨的产量没有对销售构成压力。
如果说我们现在满耳听到的是纺织行业出口受阻、效益下滑、企业动辄关停的话,作为纺织服装业前端的纺纱部门表现却如此突出,这样明显的差异,缺乏合理的解释。对此,不仅有关部门讳莫如深,避而不谈,专业机构也无从下手,琢磨不透,更不要说纺织行业的上游,广大的普通棉花企业和个人了,要想通过数据的推理和对比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那就更是难上加难。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国内棉花供需平衡数据失真,发布的棉花产量统计数据过于简单,没有权威的产销存数据。入世后,中国棉花贸易已融入了世界棉花贸易的大格局中,国内棉花供需平衡不仅受国内产量影响,而且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而有关部门还没有从习惯了单纯计算国内平衡帐的思维中走出来,或者是没有及时地改进和找到切实可行的统计方法,对棉花统计的手段和方式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与形势的发展很不相适应。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干巴巴的棉花产量数据,多是让人在浮想中猜测,感到心里没底,这也就不怪有很多棉花企业为什么总是在赌行情中经营。
二、纺纱产量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一是公布的纱产量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对此,笔者只能就纺织行业的现状进行推测,算是一面之词。二是由于化纤原料的大量使用,以及纺织原料的多样性,纺织行业用棉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整个行业的原料使用情况、配比情况和确切的用棉比例等数据对棉花企业来讲仍无从寻觅,多半也是靠推测。需值得注意的是,棉花资源量和纺纱量从来都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互为因果关系,相互影响彼此的供需和价格,对于判断市场形势不可或缺。
每到年度末期,都是棉花市场的敏感和关键时期,我们不希望带着对上一年度的困惑和疑问开始一个新的年度。现阶段,棉花仍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和纺织企业的重要原料,对棉花市场和价格的调控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最基础的数据出了问题,结果可能是调控陷于被动,调控的有利时机容易错过,调控的力度也难以把握,最终使调控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古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