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转变型阵痛 中小企业谋求减压渡难关
要驱“熊”的,不仅只有股市。
今年以来国内外多种压力造成的长三角、珠三角两地中小企业倒闭潮,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产业升级的速度,乃至中国“世界工厂”内涵的积极嬗变已开始起步,但也使得众多中小企业备受煎熬。
除企业自身努力适应环境外,自中央到地方基层各级政府的应对之策及时合理,将有助于减少企业和地方经济遭受的短期冲击,最大限度地降低转型代价成为当务之急。
眼下,“倒闭、关张、收拾摊子撤退……”已成为珠三角外贸型企业眼下的一个缩影,并且这一现象正从深圳、浙江、江苏等地蔓延到更多的外贸依存度高的地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不断提高、出口退税降低,这些不利因素今年一股脑地作用到了一些中小型外贸企业身上,生存变得艰难。更残酷的是,外贸出口遭遇的寒冬正向整个产业链快速传导,“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套用一句股市上的说法,从去年到今年,所有利空一次出尽,冬天来了。”一位在外贸b2b电子商务行业工作多年的人士慨叹。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11日发布的最新统计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热度”正在下降。
这份《1—5月各地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指出,2008年1-5月,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4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加值分别增长19.25%、18.77%、20.84%和15.71%,西部、东北、中部3个地区快于东部地区。
“这与国家多重宏观政策的调整有关。”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7月1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认为,经济增长的微观细胞——企业目前受到了较大的经营压力,拖累了地区经济增长。尤其是东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受调控作用明显。“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都让企业日子难过。”胡迟说,除此之外,从紧货币政策给沿海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再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
贷款利率过高,则让度日如年的中小企业更加难熬,“只有特别优质的企业的贷款利率才能以基准利率拿到,大多数企业的贷款利率都要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和30%左右。”一家中资银行上海分行的中小企业部总经理告诉媒体记者,他说,对于缺乏抵押的中小企业,则往往无人问津。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维持发展,这些民间贷款的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利率的4倍左右,有的甚至高出10倍。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监测,今年5月份反映社会资金供求关系的温州民间利率超过月息的12%,是2003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由于资金缺口严重,许多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大多互相担保,债务链错综复杂。此外,小企业处境艰难,使以往依附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正在断裂,形成了“不生产等死,生产是快死”的两难境地。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会长周德文认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脱困的“药方”应该是:中央在政策上支持一点,地方政府在实际困难上帮扶一点,企业自己克服一点。而地方政府的帮扶最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放缓,外贸出口的受阻,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局,已经引起管理层的关注。
7月13日,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研究员胡春力对媒体表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融资问题,下半年会着重解决信贷结构的调整,同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