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总供给正遭遇“三个半”成本冲击
中国宏观经济总供给正遭遇“三个半”成本冲击
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做到“攻守兼备”,守即是严格控制信贷,防止物价上涨趋势演变成恶性通货膨胀;而攻是需要出台各种政策帮助企业化解,或者部分地化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冲击
李稻葵在“财富论坛”讨论中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总需求膨胀趋势与总供给遭遇冲击两个方面的问题交织产生的。短期内国家有望出台一些税制改革政策,帮助企业化解成本上升的冲击。
一直以来舆论界对于总需求方面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例如某些部门和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通胀、信贷扩张较快等情况。“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宏观经济领域里面,还出现一个在我看来更重要、更新、更复杂的问题,是我们总供给方面也出现了问题。”李稻葵表示。
成本冲击来自“三个半”方面
他认为,由于总供给方面遭遇总运作成本不断提高的冲击,导致企业生产意愿下降。而成本冲击来自“三个半”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冲击是劳动用工的成本在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已经临近结束,经济结构转型带动薪资水平的上涨。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平均工资上涨了18%。
第二个成本冲击是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但是李稻葵认为,国际游资炒作和美元贬值,并不是此轮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全球原油、全球原材料市场供给关系发生了变化。
过去五年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速超过产能的增速,导致剩余产能大幅下降。短期内需求的弹性很低,必须要大幅提高原油价格才能降低消费需求。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同样出于这个原因。
第三个成本冲击是节能环保的成本有所提高,国家提倡节能环保,企业就需要进行投资。这是一个好事情,但是短期内带来的是企业运行成本的上升。
李稻葵所讲的“半个因素”,是指企业的纳税成本在上升。今年很多地区发布的一季度数据都显示,税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他建议,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做到“攻守兼备”,守即是严格控制信贷,防止物价上涨趋势演变成恶性通货膨胀;而攻是需要出台各种政策帮助企业化解,或者部分地化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冲击。例如是否可以削减企业的税收负担,推进增值税改革;或者由地方政府出面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力,降低运营成本等,从事前瞻性的产业规划等。
这种供给方面的冲击将是长期的,因为它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所不可避免的障碍。如果能够缓解企业成本上升的冲击,增加产品供给,还能够缓解通胀压力,因此更加值得关注。
关注国际市场金融动荡
他呼吁,市场应该高度关注半年内国际市场上有可能发生的金融动荡。他的基本判断是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西方金融市场的动荡,在半年到一年内完全有可能趋于稳定,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市场,在未来三四年内恐怕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经济衰退,而是可能会进入一个长期的低增长,2%左右或者是2%以下的增长。
但是当美国金融市场稳定之后,有可能导致早年流入到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倒流,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市场可能遭到海外投资者撤资,使得这些国家来承担美国金融动荡的最大成本。
一旦这个态势形成的话,中国经济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因为金融危机是有传染性的,国际投资者在金融危机来的时候往往是没有理性的,分不清中国和越南有什么区别,分不清越南和印度也什么区别。接下来投资者应该一起关注这个态势形成,要做好思想准备。无论政策层面、企业层面,投资理念上恐怕要进行一些预案。
“制度救市”更可行
李稻葵认为,政府不会坐视股票市场的低迷,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扶持。但是这个扶持政策不是走老路,不是注入流动性,不是允许更多基金发行来吸引更多投资者入市,因为这些做法长远来看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越陷越深。
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制度救市”,即采取各种措施促使上市公司给股民提供更好的实惠,比如现金的回报。要大力提倡,甚至要求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如果上市公司现在可以拿出60%~70%的盈利来分红,按照目前的水平,大概可以做到股市的现金回报率和一年期的固定存款的利率持平。从短期看对股市起到一个支撑作用,同时也可以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营造出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