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汇率风险 外贸企业有待改进
面对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的趋势,如何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也成为外贸企业必须学习面对的新课题。
在人民币汇率改革3周年到来之际,《第一财经日报》针对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等地170余家外贸企业所作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却显示:采用金融对冲手段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依然没有成为外贸企业的主流选择。
本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37.06%的企业预期未来12个月内人民币升值幅度在5%~10%之间,但是,在谈及面对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企业将采取的措施时,选择“采用远期结售汇,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工具”这一选项的企业,仅占整体调查样本的5.41%。
上述调查结果还显示,采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汇率波动风险的企业比例,远远低于选择“提高出口产品价格”(25.68%)和“尽快收汇、提前结汇,预收货款”(25.00%)的企业。
主动避险初尝甜头
杭州某服装公司一位外贸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由于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接到订单之后,公司已经开始到银行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通过锁定汇率规避风险。
“我们签这笔订单时算过,即使扣除应该交给银行的费用,汇率水平到了6.9之后,人民币再继续升值,这笔生意也赚了。”上述业务经理说,“去年,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紧迫性,手头的订单出货后,也只是尽量加快结汇速度而已。”
事实上,出口企业面对昔日自己并不熟悉金融工具,开始“试水”的过程中也尝到了甜头。“我们今年买的远期汇率产品还是很划算的,不过银行只给我们50万美元的远期汇率限额,现在公司每个月大概有200万美元左右的业务量,这样做能保证四分之一收入不贬值。”浙江台州某药品原料出口企业一位业务员表示。
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的同时,也使用贸易融资手段来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现在接到大额订单,我们在购买远期汇率锁定风险的同时,也同时做出口押汇,一般是用在远期信用证业务上。”上述杭州某服装公司外贸经理说,“主要是客人承兑后,我们做出口押汇,既能提前锁定汇率,也能解决订单出货与收汇期之间的现金流转压力。”
“2005年汇改之初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做(远期结售汇),那时候企业觉得人民币不会升得很厉害。”一外资银行资金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但在随后的几年,人民币升值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风险了,很多企业都主动来找我们银行做这种业务。”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商业银行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的增长显著,而第一季度也是今年人民币升值最快的一段时期。
“人民币的渐进式升值给了企业、银行等较为充足的适应时间,”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汇改三年以来,汇率的弹性在不断增强,而企业对于汇率风险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银行在金融避险的开发上也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