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通胀尚未成功 货币紧缩不能手软
近来保就业,金融稳定,防止经济放缓似乎代替了通货膨胀,成为中国决策层关心的首要问题.统计局周四公布的数字也显示,通胀有所回落,为下半年调整紧缩的货币政策提供了依据.但抗通胀尚未成功,货币紧缩不能手软,否则越南和美国就是前车之鉴。
通胀在7%左右就像发低烧,随时有演变成高烧的可能.低烧长久不退,也会把身体拖垮.中国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1%,虽然低于5月的7.7%和4月的8.5%.但制造者价格指数(PPI)大增8.8%,高于5月份8.2%,显示通胀已经从CPI传导到了PPI,并有可能再次传染给CPI。
CPI的暂时回落只是给中国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喘口气的空间.奥运临近,能源缺口问题尚未解决.现在国内油价和美国油价还有20%左右的差距,市场普遍预期下半年会再次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那有可能导致国内整体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国内粮价长期偏低,如果粮价和国际水平接轨,也会带来通胀压力。
抗通胀就像化疗,难免出现掉发、乏力等负面症状,现在痛感最明显的要算中国出口和房地产行业了.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声称如果政府不施以援手,一批企业将很快陷入绝境,约1,500万人的就业将受到威胁.虽然房价还没怎麽跌,地产大亨们已经叫苦不迭,一边号称要学四川大地震後瘦身200斤的“猪坚强“.一边又放出狠话,称银行要断地产商的资金链,就要和银行比谁先死。
紧缩总要付出代价,比如牺牲部分就业机会、经济增长,和某些行业的利益.在中国中小企业的集聚地--浙江温州,今年有20%的企业因信贷紧缩而濒临破产.这既可以说是困难,也可以说是宏观政策紧缩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因为通过这种淘汰可以促进企业的整合和技术的进步.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减少正说明国家宏观调控已起作用。
同样,中国房地产行业过度分散,行业老大占有的市场份额不过2%,行业整合对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叶公好龙,但龙来了又“弃而还走,失其魂魄“;就像宏观调控政策好不容易出现了效果,却弃而不用,半途而废。
两害取其轻
通货膨胀和经济放缓究竟哪个更可怕?经济放缓,失业率上升,自然会引起民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指出,90年代後期,经济增长“七上八下“,或“勉强保八“的时候,国有企业大幅亏损,下岗职工达到2,800万人.那时候虽有小规模的游行示威出现,但并没有出现社会动荡,反而1989年天安门风波就是在百物皆贵的大背景下发生.两相比较,可见通货膨胀比经济放缓会带来更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放眼世界,不尽早治理通胀後果严重.越南就是因为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不肯让经济按部就班地增长,结果导致通胀猛增到25%以上.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大耍太极拳,该紧缩的时候不紧缩,使得泡沫越吹越大,终于吹出次级债风波来。
现在中国政策制定者站在十字路口,内部也有不少分歧.一方面人民银行主张保持人民币快速升值步伐,而商务部则从保出口等考虑,希望能够放慢人民币升值,并配合一些其他鼓励出口的财政措施.如果央行屈服于国内压力,让货币供应出现较为明显的反弹,那麽中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将再次变得不明朗,而未来一至两年的经济增长前途变得黯淡。
行政调控转为市场调节
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因为面临了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高企并存的困境.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指出,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宏观调控需要合理的政策组合,即紧货币防通胀,适度宽财政防滞胀,先抑後扬扬财政。
具体而言,财政政策扩张将在税收与支出方面双管齐下,调降个人所得税,推广增值税,开徵资源税,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以及农业的支出.这些措施既可缓冲经济下滑,又有利于经济转型.“紧货币“则体现在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管理流动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短期内不宜匆忙放松货币政策,但需要更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包括实施减税、加大向低收入群体补贴力度,促进和扶持企业的技术进步等。
中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经习惯了更高的增长速度,短期内难以就控制通胀形成共识.但如果因为紧缩初期的增长回落就迅速放松货币政策,有可能贻误控制通胀的良好时机.治理通胀就像吃抗生素一样,必须坚持把一个疗程吃完才行,否则不仅病症容易反弹,长远还会产生抗药性.如果不把从紧的货币政策坚持下去,政策忽紧忽松,高通胀预期不能被克服,中国货币政策将会失去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