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金乌 浙江中小企业扩张路上的借贷梦魇
民企求银两难
金乌集团,究竟陷入了什么样的困境?张政建又为何要避居海外?
我们这里,“三类企业最容易死掉。”一些接受采访的企业老板表示:一是借高利贷的死掉,借高利贷像吸鸦片,企业早晚要死掉;二是老板搞赌博的会将企业输掉;三是不顾实力盲目扩张的企业要死掉。
“没有认清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曹增胜认为,这是张政建失败的最大原因。“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没有到位,还以为借点高利贷就可以渡过难关。”
像金乌集团这样的处境,只是义乌市乃至浙江省众多中小企业的一个缩影。大量企业的破产倒闭,固然与外需下降及人民币升值有关,但更致命的是众多生产资料如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尤其是资金成本的同步上升——资金链断裂已经成为很多中小企业家的梦魇。
随着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持续实施,中小企业信贷供给明显趋紧。截至今年6月末,义乌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63.8亿元,比年初增加6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7%,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贷款增幅明显放缓,同比少增36亿元。
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数据显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上浮达80%。同时不少银行还要求企业存单质押,使国有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1.65%,股份制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5.40%。如果是担保贷款,加上担保机构平均2~3个百分点的担保费率,中小企业承担的融资成本将更高。而多数地方民间融资月利率已高达4分到6分。
奔波寻求银行贷款的一位企业老板告诉记者:“现在银行对贷款抵押物的要求很挑剔,不但嫌我房子老,还嫌我房子地段不好。”金华一位律师表示,银行惜贷的另一个原因是无法确定企业的债务状况,谁也不知道企业借了多少高利贷。
《2008年一季度义乌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指出,银行贷款紧缩造成义乌市某些企业资金链紧张,民间地下融资加剧了部分中小融资风险。特别对于投资大、周期长、利润低、招工难等部分行业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企业不得不借助于民间融资,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导致企业破产或重组。
上述材料中还称,银根紧缩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及财务费用增加,1~3月义乌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息支出2.2亿元,同比增长29.7%。截至今年3月底,义乌市113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未开工企业7家,停产、注销或搬迁的企业16家。
于是今年5月,大陈镇组织了一场银企恳谈会,义乌市20余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以及10余位大陈镇规模以上企业代表参会。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在会上称,金融机构对大陈镇企业要树立信心,积极发挥银行作用,继续支持大陈镇企业发展。 ; ; ; ;
但更多的中小企业,还是企图通过民间借款渡过难关。在义乌,高利贷的渠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寄售行、典当行、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的形式变相挂牌开办的高利贷机构,另一种是个人通过小圈子私下借贷。这也导致借款纠纷案件激增。金华律师曹红光告诉记者,现在代理的案件一半以上涉及民间借贷纠纷。
今年5月,针对大标的案件中民间借贷纠纷多的情况,义乌市法院召开庭长例会专题研究了民间借贷案件存在的问题。其中确定的一个审判原则是,约定利息、违约金的,在借款期限内,利息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计算,逾期未还款的,违约金和利息两项合计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截至4月30日,该院共受理300万至1000万元大标的民商事案件80件,其中民间借贷纠纷58件。
上述材料建议,针对当前工业企业融资难和社会闲散资本过剩的问题,可考虑由政府出面、有关职能部门联合、以金融服务部门为核心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基金投资方向主要为本地较有成长性但资金实力相对欠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一方面,能够解决部分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规范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以本地资本实现资本再创造,促进义乌经济再发展。当然,对于基金投资风险管理需要专业的人才以及专门的风险管理控制制度。
“衬衫之乡”的萧条
在曹增胜眼中,金乌集团的娇丽袜业的停产也让其十分感叹,这对大陈镇今年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可能有很大影响。
而且,娇丽袜业并不是个案。“2005年以来,大陈镇衬衫企业平均每年以50家左右的数量在减少,今年更是多达70家。近年来企业数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目前全镇的衬衫企业只有430来家。”曹增胜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至今,“中国衬衫之乡”的大字广告牌还依然在大陈镇路边上赫然在目地高耸着。曹增胜告诉记者,大陈镇的衬衫企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发展得最好时,衬衫企业的总数达到近600家,形成了日产衬衫50多万件的生产规模。曾经,在大陈镇这块1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产着中国十分之一的衬衫。
从1995年到2000年间,是大陈镇衬衫发展的“黄金期”,贝克曼集团公司副董事长陈建国说:“由于进入衬衫行业门槛并不高,投资十多万元买几台机器,招几十个员工,就可以办一家衬衫加工厂。大家都埋头赚钱,很少抬头看方向。”
曹增胜说,进入服装行业并不需要多少资金和技术优势,这样,势必增加了服装行业的低层次竞争。这种低层面的竞争,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产品的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
2000年左右,许多企业拼命贷款扩大生产,4月旺季不来等5月,5月不来等6月,结果到最后因生产成本高,积压不起,不得不降价走货减少损失。
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浙江迈高特制衣有限公司,一度达到年产西服20万套、衬衫200万件的生产规模,产品曾入选“全国知名品牌”、“全国优等产品”,却在2003年因资不抵债而“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