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成本上升预示中国经济前途光明
“中国制造”和“世界使用”在过去的数年里获得了双赢的局面,中国中小企业赚到了外汇,国外消费者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然而,自去年以来这种双赢的局面突然急转直下,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能源价格的上涨,“中国制造”成本上升了接近30%。对于制造商来说,显然一时无法接受,对进口商而言,享受惯了低价格,也觉得不适应。
其实,这个成本上升的转折,眼前看来有些残酷,长远看未必不是好事。随着能源的减少,低成本生产和低价格销售的传统模式,总有一天会被打破。“中国制造”为什么卖不上价格?关键就在于我们的生产方式不是集团军作战,而是单打独斗。再好的产品在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中,给外商提供了进一步压价的傲慢。据报道。“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惠州基隆镇,是全世界鞋厂密度最高的地方。几公里狭长的丘陵谷地里,聚集了3000多家制鞋或鞋材企业,但这里的鞋厂绝大部分只能称为家庭作坊,几台鞋机、二、三十个工人,就是一个厂。想想看,在这样一个小地方这么多鞋厂,要把每年生产的6亿双鞋卖出去,不把价格压到最低,怎么能行呢?沃尔玛的货为什么是零售商中最便宜的,因为他们能在最偏僻的地方找到最便宜的产品。聚集成堆、不成规模的小企业,价格上的恶性竞争正好给国外零售商提供了杀价的机会。一句话,我们的产品卖不上价格,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价格战把市场行情给搞乱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前几年国家对企业创汇的过度鼓励,使企业步入只要产品能出口,利润再低都无所谓,赚一美元比在国内赚20元都高兴。所以,出现了辛辛苦苦生产一双鞋,出口只能赚一美元的怪现象。
“中国制造”的廉价,在给国外消费者提供了方便之外,也滋长了他们对中国产品的不屑。因为价格的低廉,他们凭借高收入,把“中国制造”当作一次性消费品使用,用了就扔,毫不心疼。
笔者认为,当下制造成本上升固然让企业感到无奈,但这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就在前面。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能源的减少或紧缺。因此,制造成本的上涨和购买成本的增加则是一种必然。只要“中国制造”一如既往,在质量上始终如一,相信很快就会得到进口商的理解。
尽管制造成本上涨了30%左右,拿童鞋来说,比起意大利童鞋价格来,仍然具有绝对的价格竞争优势,到头来,外商最终还是要选择“中国制造”。
种种迹象表明,定价权已经开始向中国制造业倾斜。面对外商的压价,东莞华坚集团董事长在谈判结束时对德国买主说:“你不用威胁我。如果你们今天离开华坚,后悔的一定是你们。”果然,两个月后,德方同意提价。这说明,面对制造成本上涨的现实,外商正在和中国制造商打心理战,作最后的价格博弈。在这种情况下,考的是耐力。只要我们的产品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在性价比上占优势,我们就不能急功近利,暂时的损失并不代表以后的失利。
如果外商对于“中国制造”成本上升的提价不能接受,就让他们离开中国市场好了。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事实上,外商绝对不会冒这个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