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图文:中国生丝业设备应用向世界看齐


http://www.texnet.com.cn  2008-07-28 10:51:37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收藏

  如一些企业使用的烘干设备,仍然是传统的“风扇车子灶”(即用风扇吹送锅炉燃烧热量的方法),这种设备用有烟煤作原料,浪费大,热利用率低。有些企业虽然使用较为先进的“73—1”型号烘干机,这种机器采用无烟煤作燃料,虽然热效率高,但无烟煤含硫成分也高,需要严格控制。

  再看蒸煮设备。目前,大部分企业使用的仍然是根据“温差渗透”工艺原理设计制造的生产设备。通俗地说,就是烘干后的蚕,经过这种设备蒸煮,除去蚕茧内部空气和外表一层胶状物,使蚕茧蓬松,便于在缫丝环节抽丝,而又不破坏蚕茧本身原始的组织成分。但这种设备的弊端是:自动化程度较低,对于最佳的蒸煮温度一般还是通过人工的经验来控制,如处理不当,容易在缫丝环节造成“折丝”现象。而且这种设备需要的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如由于高温蒸汽的原因,一般生产现场温度在30到40摄氏度。

  “这样的情况,也是国际生丝设备正在克服的课题,我们一定要紧紧跟上。”杨华强调。

  应用走上“平衡木”

  但从目前企业的实际应用来看,这种设备应用不平衡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首先是技术装备的提高。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段凤丽介绍,目前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尤其在质量、成本、交货期方面争取优势,不少企业都积极采购新的生产装备尤其是数控设备。同时,针对国产纺机在早期故障和可靠性上与进口纺机的差距,有的企业采取了设计与制造可靠性增长措施,取得初步效果。总体来看,企业对先进适用技术的重视,使纺机行业制造技术与工艺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在生丝行业,1988年以后,我国有80%左右的企业开始大规模使用自动缫丝机代替传统的半自动多头缫丝机,上游设备“跟不上”问题也在逐渐缩小差距。

  其次,从目前企业的实际应用来看,设备应用不平衡问题正在逐步解决。杨华介绍,许多企业从是以下3个方面入手来消除这种不平衡的:一是整合,缩小企业构成结构差异。10年前生丝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现在民营企业占“大头”,构成出口企业的比例也于此相同。而民营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比如,一次性烘干机一次可以自动化烘干5万公斤的蚕茧,而迫于成本压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不可能更新或使用这些先进设备。整合就能够带来大船抗击风浪的平衡度。二是平衡地域、原料的差异。以前是计划供应蚕茧,许多企业都有固定的原料基地。现在是市场购销,由于从各地市场采购来的蚕茧本身湿度不一样,原料成色不一,需要的蒸煮、烘干设备就不同,因此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加大了配套设备的投入,高精尖的设备也日益成为源头控制质量的根本。三是消除国际市场对生丝企业的影响。1995年以来,国际市场曾出现4到5次的低谷期,实践证明,加大对设备的投入是企业快速走出低谷的有效方法。

  背景链接

  通俗地说,生丝就是从蚕茧中抽出茧丝,并根据要求把若干根茧丝合并、黏合而纺制成的工业用丝,俗称白厂丝,是丝线或丝绸产品的主要原料。

  素有“软黄金”美誉的生丝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目前,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90%以上,主要产区分布在长江、珠江和黄河下游流域,年产值在700亿元左右,成为入世后我国能够主导国际市场的极少数优势产业之一。

  欧洲、日本曾于现代一度保有相当规模的缫丝产业,直到上世纪60~80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缫丝业才在欧洲、日本逐渐萎缩,甚至基本消失。一些欧洲国家逐渐转变为生丝产品的纯进口国,如2006年,意大利自中国进口的生丝占其生丝进口总量的82%。近年来,印度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据印度丝绸认证组织提供的数据,2008年,印度生丝产量将达到2万吨,仅次于中国列世界第二,大有“虎视”中国第一的雄心。

  随着国外生丝制造设备的迅速发展,加之欧盟主要进口商对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我国生丝产业提质增效势在必行,而加速设备的升级和更新换代也成为生丝提质的主要措施之一。

  焦点实例

  设备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机关”

  现在的江、浙、沪地区,丝绸业包括生丝业仍然很发达,2008年北京奥运会仅有的几家丝绸业奥运商品供应商,几乎全部集中在那里。成立于1978年的达利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由浙江地方企业发展而来的国际集团近几年的发展经验表明:要获得进军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先进的制造设备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该公司北京联络处工作人员介绍,达利国际集团不断投入巨额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促使生产设备升级,保证了达利国际集团从意大利引进的一流的丝绸质量标准体系及后处理技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应用,从而全面提升了产品质量。目前该集团公司已拥有达利(中国)有限公司、英国分公司、美国分公司、欧洲分公司等多家子公司。

  同样是成立于1978年的河南省商城缫丝厂,由于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更新慢,2002年被当地一家生产猪鬃毛刷的外贸企业收购。该厂原技术人员杨成秀介绍,该厂倒闭导致的间接损失还在于:10万家养蚕户转产,几十万株桑蚕树被毁,政府设置的专门用于指导、销售生丝的蚕业局也随之关门大吉。现受聘江苏吴中某丝织厂的杨成秀同时感慨地说:“设备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机关’,过去,我们常常把鸡蛋放到煮茧机里蒸煮,不到10年的光景,没想到那样的设备就已经成为了历史。”

  站在企业的角度,杨成秀说她并不怀念“煮鸡蛋的煮茧机”时代。从2003年来到江苏吴中之后,她看到的是真正的现代化生丝企业,这让她在有了归属感的同时,还隐隐为原来厂子的倒闭而惋惜。

  “由于我们的设备跟不上,1999年,我们没有迈过国际生丝市场低谷那道关,如果那时我们能像现在我所在的企业这样及时地更新设备,也许会是另一番天地。”杨成秀介绍,所谓的设备更新,有时并不是意味着投入巨大的资金引进设备,一个技术改造,一个零件更新,可能都会带来有竞争力的产品。

  以出口意大利生丝为例。因创新的设计和高超的后加工处理技术闻名于世的意大利,对进口的生丝质量要求很高。但杨成秀现在所在的企业通过市场调研,针对意大利市场当时存在的“根据不同布料的设计特点,对生丝的某些性能会提出一些特殊要求”的现状,改进了部分生产设备,在生丝的差别化、个性化上下功夫,赢得了生丝出口的国际市场。

  同时,加大对技术、设备投入并不是单方面的,因为中国生丝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90%,从某些方面讲中国市场就是世界市场。杨成秀认为,更为开放的做法是,中国生丝企业要与欧洲、日本等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探讨目前自动缫丝设备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开发设计适应自动缫丝机技术要求的、配套的蚕茧烘干、蒸煮设备,加紧实现生丝生产流程的全部自动化,减少因原材料准备环节与缫丝环节技术不匹配而给生丝质量带来的影响。

  “此外,提高整机质量,还需要在新型高技术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生产所需检测、试验仪器开发应用方面都跟得上。”杨成秀强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纺织机械  生丝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