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品之乡川姜镇走共奔致富路
这几天虽是夏日炎炎,可是川姜镇川北村13组村民施建标今天一早从江苏宝缦卧室用品有限公司领回一批电脑绣花家纺产品搞加工,他告诉笔者:“家里有5台电脑绣花机,靠加工家纺产品,每年有10万多元收入。”据了解,宝缦公司日前又在志南村设立了两个加工点,将一批电脑绣花、绗缝、拼装的家纺产品分发给川姜镇部分农户进行加工。如今,在川姜镇像宝缦公司这样将产品发放到农户家中进行生产、加工的企业近千家,使30000余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务工收入,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致富。
如今,可秋冬家纺产品营销战却在川姜镇悄然打响。连日来,“情定法拉”、“蓝丝羽”等企业纷纷举办2008年秋冬家纺新品研讨会、产品供货洽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客商踊跃订单、下单。 川姜镇是中国家纺名镇,素有“绣品之乡”的美称,全镇共有家纺生产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2007年全镇家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今年,为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用工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形势,川姜镇家纺企业增加技改投入,创新产品设计,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产品档次由中低档向高档转变,逐步跳出原来的低成本价格扩张经营模式。今年初,行政区域调整后,川姜镇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品牌集中的新格局,有效地增强了家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家纺业是川姜镇的传统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一个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全镇涉足家纺产业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因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生产需要的大批量劳动力得不到满足,制约了企业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川姜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创新经营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充分挖潜本地劳动力资源,采取“公司+加工点+农户”的模式开展生产。南通新世嘉纺织品有限公司把一批批电脑绣花、被套拼装、床单挎边等业务源源不断地发给周边个体户和农户进行加工。南通宝马拉链有限公司和通州申鑫拉链有限公司的老板都是川姜镇朝东圩村人,他们在本村和邻近村设立了8个加工点,由加工点将成品拉链裁剪后分到各户进行拼装。朝东圩村7组顾玉美尝到了搞家纺产品加工的甜头,她说:“坐在家里不花本钱,不承担风险,每天轻轻松松穿拉锯就能挣到五六十元,一年下来收入1万多元。”川姜镇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5800元,其中80%以上来自务工收入。
为拉长家纺产业链,发挥扩散效应,一些家纺企业通过完善企业内部增长机制,加强区域内的分工协作,使一些大宗原料和劳动力资源在区域内完成配套,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目前,该镇已有“凯瑞”、“美丽华”、“圣多宝”等近千家企业在相关村设立加工点,吸纳从业人员达30000多人。在劳动力资源趋紧、企业生产规模扩张相对受阻的情况下,外发加工的模式使企业生产实现了零投入扩张,满足了市场需要。